順治帝死後,康熙繼位比較順利,因為順治當時隻有三個兒子,都還小,康熙因出過天花,避免了夭折的可能,這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新的繼承人。康熙即位,是順治與孝莊皇太後共同商定的結果,最終以遺詔的形式指定了新的繼承人,從此,努爾哈赤製定的滿洲貴族推薦製被遺詔製所代替。但到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圍繞皇位繼承人的流血事件,連英明睿智的康熙都沒法解決,隻好氣得令眾大臣不許討論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而雍正到死也沒有讓世人完全信服他繼位的合法性。
鑒於此等教訓,對於自己的繼承人問題,雍正好好動了動腦子,建立了秘立皇儲製度。
所謂秘立皇儲製度,就是皇帝把要立誰為太子寫在詔書上封好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麵,待皇帝死後再拿出密詔宣布新皇,皇帝死之前,這個詔書不得以任何理由開封。此外,皇帝自己還隨身帶一份寫有同樣內容的繼位詔書,他死後別人才能打開。這兩份繼位詔書的內容必須保持一致,否則不能確定最後的皇位繼承人。
早在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就已經秘立皇四子弘曆為皇位繼承人,將弘曆的名字寫進朱諭,一式二份,一份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隨身攜帶。因為是秘密進行的,沒有任何人知道。雍正於八年(1730)患重病,他以為自己大限將至,為了防備自己猝死宮廷沒有準備,他就開始著手安排自己的後事,將自己秘立皇儲的事告訴了心腹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和文華殿大學士鄂爾泰,並叮囑二人道:“汝二人之外,再無一人知之。”不過後來,雍正挺過了這場大病,秘立皇儲之事也並未有第四人知道。雍正於十三年(1735)駕崩,由於早在五年前他就已經對自己的後事做好了周密的準備,所以並沒有出現因為皇位繼承的血腥事件,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地進行的。
在雍正之前,滿族統治者100多年的曆史中沒有一個明確挑選繼承人的方法。采用漢人的嫡長製,雖然可以避免兄弟們之間的爭鬥,但不能保證選出最優秀的皇子,明朝的滅亡就是教訓。采用太子製也是不明智的,否則人們會過早地巴結太子形成與皇帝相抗衡的太子黨,康熙兩立兩廢胤礽就是最好的說明,以至於最後好幾個阿哥群起爭奪沒法收場。血淋淋的教訓促使雍正不得不製定一個既能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布的兩全其美的方法。
雍正帝的四皇子寶親王弘曆成為清代第一個以秘密建儲製繼位的皇帝,即乾隆皇帝。乾隆詳細比較了曆朝曆代立皇儲的方案,認為雍正的秘立皇儲製是最完美的皇位繼承製度,遂進一步將秘立皇儲製確定為神聖不可更改的“建儲家法”,此後自嘉慶到鹹豐,無不是按照此法繼承皇位的。
秘立皇儲製度是建儲製度的一項重大創革,這種方法既有利於從諸皇子中選出優秀的接班人,又避免皇子們為爭奪儲位而演出骨肉相殘的悲劇,從而保證皇位交接的和諧、順利,對穩定政局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此法一向為史家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