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夜,紅七十五師兵臨下馬關城下,就將縣城包圍起來,並占領下馬關城以北不遠處的紅城水。駐守城外民房的馬鴻逵守軍,與紅軍正麵稍作抵抗後就退入城內,企圖憑借堅固的城池來抵抗。下馬關城,比鹽池縣城大,堅固的程度不亞於鹽池縣城。紅七十五師攻城,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辦法:一是派小部隊日夜輪番攻城,目的在於騷擾和疲憊守軍;二是開展政治攻勢,或喊話勸降,或投傳單以攻心,目的在於分化瓦解;三是掘地道以攻城,這是攻取下馬關城的有效措施。紅軍挖地道時被守軍發現,守軍也在城內多處挖地洞來監聽城外的動靜。紅軍采取的攻心述、挖地道以攻城的戰術,使得城內守軍十分恐慌。守軍人心上旦恐慌,就想到自己的出路。在繼續守城與棄城逃走的問題上,各自都有了私心,騎兵營想逃,民團想守。民團是當地勢力,自然要守;騎兵營是外來戶,自然想逃。但想逃也不是容易事,隻有個別零散人以不同的方式逃出,卻成了紅軍的俘虜。由俘虜口中,紅軍知道了城內守軍的大致人數、槍械和彈藥糧食,以及城內各項儲備情況。同時,也知道了紅軍攻城後,軍心煥散,人心思逃。這對紅軍攻城極為有利。
麵對這種現狀,七十五師師長陳錦秀、政委常玉清、參謀長劉紹武、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領導開會,對比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後,認為應抓住有利戰機攻城,不能讓守城騎兵出逃而發揮騎兵的優勢,一定要將守軍殲滅在城內,以繳獲大量軍械物資。攻城的各團兵力布防是這樣的:223團攻擊北門,為第二突破口,但北門有甕城,攻擊難度要大一些;224團攻擊東門,為重點突破口;225團攻擊西門和南門,根據戰鬥進展情況侍機突破;師指揮部設在下馬關東門外。
下馬關城被紅軍圍困十餘天之後,於6月21日準備反攻。各攻擊部隊按照以上兵力布防進入戰鬥準備。但這一天從跡象看如同往常一樣,還是有一部分部隊不斷進行襲擾攻城,實際上大部隊都在休整待命;攻城用的帶輪子的木梯也準備好了。晚上九時,攻城戰鬥開始。攻城的主力原本在東門和北門,但造成的假象卻是紅軍集中進攻南門和西門。這樣,給守軍造成了錯覺:調動東門和北門的守軍來到西門和南門,致使這兩處防守空虛。大約兩個時辰之後,東門和北門的紅軍開始強攻,同時,突擊分隊推著輪梯迅速靠近城牆,緣梯而上。經過半個小時的激戰,突擊隊和紅軍223團、224團部分部隊分別從北門、東門攻入城內,占領守軍指揮部。主力部隊乘勝攻入城內,城破之際,馬部守軍亂成一團,有的試圖逃命,大部分守軍繳械投降。
清點戰場,俘虜近300人,繳獲了大批槍械,150餘匹戰馬。混亂中騎兵營營長孔慶福越城牆而逃,縣長董天祥不知下落。紅軍傷亡較小。在紅軍西征的過程中,下馬關圍城時間最長。
徐海東與斯諾談到攻下馬關城的過程時說,下馬關城裏有馬鴻逵的一個騎兵旅和千餘名民團防守,圍困時間長,真正攻城時間很短,我們在城牆上放了雲梯,有一連人爬了上去,這時敵人的崗哨才發現一架機構守住雲梯年,又有一團人爬了上去,沒有發生太大的戰鬥。戰鬥結束後,給民團每人一個銀元,遣返他們回家;給馬鴻逵部下每人兩個銀元,他們有幾百人都不願意走,參加了紅軍。縣長和旅長在他們部下繳械時爬牆逃走了。
下馬關城,不僅城牆堅固,而且地處國民黨馬鴻逵轄區與陝甘寧根據地的邊緣地帶,拿下下馬關城,等於拔掉了鑲在這個中間地帶的一顆“釘子”。同時,也解除了紅軍西征的後顧之憂,根據地與寧夏的前沿通道也打開了。因此,對銀川的防務帶來一定的威脅,馬鴻逵對此深感不安。
此後,徐海東和紅十五軍團的指揮部就設在下馬關城。
攻取韋州城
韋州,也是個古老的地方。西夏國時期,韋州就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防區,也是一處宗教文化興盛的地方。韋州古城舊城東南隅的康濟寺塔,就是西夏曆史與文化繁榮興旺的標誌。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第十六個兒子朱栴以慶王受封於韋州。現在能看到的城牆,應該是明代慶王府城的建築。紅軍西征時期,韋州同樣顯得非常重要。
在地理位置上,韋州還在下馬關以北,向銀川方向又靠近了一步。紅七十五師攻克下馬關後,與紅七十三師一起包圍了韋州城。由於韋州城的地理位置,馬鴻逵對韋州非常重視,尤其是紅軍一係列的勝利:先後取取鹽池縣、豫旺縣之後,已危及寧夏北部金積、靈武,紅軍西征的勢頭不可阻擋。韋州,是唯一阻止紅軍西征的重要屏障,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韋州的守與失對於馬鴻逵來說,說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