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紅軍長征在寧夏,有一個人不能不寫,他就就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諾。他出生在密蘇裏州堪薩斯市,年青時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1928年來到中國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編輯,以後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特約通訊員。後在北平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擔任新聞係教授兩年,同時也學習了中國語文。
由西安到陝北
斯諾決定來西北之前,麵對南京之外紅旗下的西北,他覺得是一個謎,他要去尋找這個謎底。當他對集中在中國西北的革命武裝力量了解越來越多。時機成熟了,他決心深入到紅軍中間去,將中國正在發生的真實情況做些完整的描述。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聯係與幫助下,斯諾與在上海行醫的馬海德醫生,帶頭隱顯墨水寫的介紹信,冒著生命危險,開始秘密的陝北之行。行前,他在上海與魯迅再度秘密會麵。他越過國民黨的軍事封鎖線,經西安往陝北小城保安采訪,是進入紅色中國的第一個外國記者。在西安,他采訪了楊虎城;在陝北保安的窯洞裏,他和毛澤東進行過長談,獲取了關於二萬五千裏長征的第一手資料。然後離開保安,長途跋涉,到邊區各地采訪。重點到了寧夏的豫旺堡,因為此時紅軍西征的指揮部在豫旺,彭德懷司令員在豫旺。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斯諾筆下的紅軍西征與寧夏,就是1937年寫成的馳名全球、轟動世界輿論的傑作《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本題名為《西行漫記》。這本書不帶任何政治偏見和黨派色彩,通過親自采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向外界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真實情況,打破了國民黨曆時9年的新聞封鎖,得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由保安前往豫旺堡
斯諾離開陝北保安,騎馬與步行並舉,經過兩個星期的行程,終於來到了寧夏豫旺堡。當年的豫旺堡城保存很好,在斯諾筆下,記載和保留了許多寧夏的曆史和文化。豫旺城,是寧夏南部一個很大的有城牆的市鎮,是紅一方麵軍和司令員彭德懷的司令部所在地,斯諾就住在豫旺堡司令部的院子裏。說是司令部,實質上很簡單,就是一間簡單的屋子,一張桌子和一條板凳,兩隻鐵製的文件箱,紅軍自繪的地圖,一台野戰電話,一條毛巾,一個臉盆,還有鋪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樣,隻有兩套製服,背心還是用長征途中擊落敵機後繳獲的降落傘布做的。這是斯諾對彭德懷和他辦公設施的描述。
斯諾與彭德懷一起吃過多次飯,吃得都很簡單,火食也與部下的一樣:白菜、麵條、土豆、羊肉,有時還有饅頭。在寧夏鹽池,羊肉自然是最好吃的。寧夏的瓜果,種類較多,彭德懷很愛吃。彭德懷不吸煙,不喝酒;遲睡早起,不像毛澤東遲睡也遲起。當時,國民黨的飛機常常在紅軍前線撒傳單,懸賞五萬到十萬元緝拿彭德懷,還有毛澤東、徐海東,但彭德懷司令部門口卻隻有一個哨兵,他在街上行走也不帶警衛。
豫旺縣前縣長的公館,是一棟兩層樓的房子,有欄杆圍著陽台。斯諾坐在陽台上,仔細觀賞過寧夏平原的壯觀景色。在豫旺高而厚實的城牆上,斯諾觀察過紅軍號兵練習吹號的情景,現在能看到的留下來的小號手那張照片,或者是斯諾的此時的傑作,或者是後麵再次見到那個十五歲年齡、四年軍齡的呈號手。
斯諾在同心城的土地上,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斯諾在豫旺堡,親身經曆了紅軍領導的回族人民打土豪鬧翻身的鬥爭,親眼看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政權——陝甘寧邊區豫海回民自治縣的建立。在豫旺南原舉行的歡迎斯諾、馬海德軍民大會上,彭德懷、劉曉等領導出席,劉曉主持大會,彭德懷致歡迎詞。在熱烈的掌聲中,斯諾用英語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他一麵做著手勢,一麵語速很快地講著,旁邊有紅軍的翻譯跟隨著“說二遍”。他講的主要內容是:“諸位英勇的同誌們,我今天替你們照了紅軍的活動照片,我將帶到全世界去傳播,使全世界同情你們的人——廣大的勞動大眾,尤其是你們的同誌們興奮鼓舞。”解放後,人們在豫旺楊家寨子上房的牆壁上發現了當年紅軍用筆墨寫下的“美國記者演說詞摘要”,記錄的就是斯諾那次演說的主要內容,即以上內容。
豫旺堡城牆保存較好,城牆上的碉堡都保存著。有一天,斯諾斯去找政治部主任劉曉,他的辦公室就在城牆上的一個碉堡裏。
豫旺縣城,在豫旺以北80裏地的下馬關。徐海東十五軍團司令部就設在這裏。徐海東請斯諾去他的部隊駐地,對斯諾說:“我在鼓樓為你準備好了一間屋子,你什麼時候想來就告訴我,我派人來接你。”斯諾真的去了,他是在十名紅軍騎兵的護衛下前往豫旺縣城的。沿途所見都留在了他的筆下:……到處有長條的蔥綠草地,點綴著一叢叢高聳的野草和圓圓的山丘,有大群的山羊和綿羊在放牧啃草,包括野羚羊,還有各種飛翔在天空鷹……這是70年前的生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