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讀書方法(1 / 3)

讀書有方法嗎?有!那就是沒有方法。我們進一步考察就會發現,什麼東西到了最高境界都是“無”的狀態。什麼述而不作,善易不言,化有招為無招,諸如此類。但這裏的“無”,等於王國維的三境界說,或者從禪宗語錄來講,便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化無形為有形”,這顯然是讀書的最高境界。然而,無自有來,無自有生,未經一定訓練便無故亂翻書者,欲速則不達。

孔子、司馬遷等古人比較幸運,因為那時書少。縱以兩人得天獨厚的身份,讀的書估計不會超過1G的存貯量。到了網絡時代的今天,若毫無條件接受大量信息符號——即使有懸梁刺股的鑽研精神,也無疑是自尋絕路。讀書方法的重要性由此日益凸顯。如今的讀書方法,主要表現為選擇的方法,判別哪些文本值得犧牲眼球最為關鍵。當然,讀書人總喜歡從讀書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比如聞香識書,再比如以書下酒。其實,所謂的“香”無非是工業油墨,“酒”卻是勾兌過的酒精。

讀書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在的、物理的形式;一類是內在的、理性的形式。物理的讀書方法指的是讀書的外在表現形式,比如有人喜歡躺著,有人偏好蹲著,還有的人卻有坐在書店桌子底下的嗜好。最為奢侈的莫過於黃昏時候,在陽台,泡一杯茶,斜躺在竹製躺椅裏,拿一本《史記》之類的古籍,不一定要翻閱,卻已沉浸在讀書的境界了。

還有一種現代化的閱讀方式是被逼出來的,那就是坐在電腦前麵看屏幕。由於很多書籍網上可以下載電子版,除非你非要再去購買紙質品,否則隻有將就著麵對了無生趣的、充滿輻射的顯示器。而這種閱讀方式竟然有逐漸取代傳統閱讀方式的趨勢,這使人大有情何以堪的感慨。此外,現在網絡上有幾種好的閱讀器,也可以借此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和興趣。

閱讀的外在形式千奇百怪,甚至有喜歡邊幹活邊看雜誌的雅士,但內在的、理性的讀書方式卻無非“專精”和“博覽”兩種(餘英時語)。有的人讀了一輩子的書,到頭來發現自己就像狗熊掰玉米棒子,掰得一根丟了一根,所讀過的書,猶如春夢了無痕。墊底的書宜古宜厚宜反複閱讀,比如《資治通鑒》、《文選》。當然,你要背下《辭海》我一定不會反對。

至於博覽群書,雖則比較隨心,卻也須防著消化不良的隱患。動必引經據典,實則一知半解,正是我輩的惡習。但如果能在專精的基礎上就能力所及興趣所至的範圍內遍覽群書,專家或許談不上,半個讀書人是逃不掉的。做半個讀書人,正可謂出入雅俗之間,何樂而不為也!至於讀書的心態,我認為以交友之心待之最為恰當。有的人讀書專挑書裏的毛病,有的人讀什麼書都充滿“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諛態,這都不符合讀書的精神。因此,不輕易信服也不隨意指摘,才可以從文字中見到著者的真精神,也可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更能養成不受人惑的讀書品性。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讀書目的和方法

讀書的目的和方法大概可以分成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信息式讀書法。這類讀書的目的隻是為了了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屬於這種讀書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舍棄無關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時了解當前形勢或者研究某一段曆史,速讀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斷、精讀或停頓下來稍加思考,視所讀的材料而定。

第二種是文學作品式讀書法。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例如讀“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同時運動。閱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照樣也能聽得出來。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後的聲音,同時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賴耳聽,通過眼睛接受文字信號,將它們轉譯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後加以理解的閱讀方法,最終同我們的臆想能力相關。

閱讀也是作品的一個重建過程。德國弗·施萊格爾認為:“隻有能夠重建整體的進程和結構,那就可以說理解了一部作品和一顆心靈。”正確的閱讀向來被理解為研究細節和著眼整體的完美結合。讀者應該著力把握整體,即精神、基調、總體印象,“去窺探作者默默追求的秘密意圖”,提示深不可測的東西,“給予我們一道作品的折光”。

德國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文學作品是一種多層麵框架和“圖式結構”。讀者隻有用自己的審美經驗使之具體化,才能實現隱含於文本之中的創作意圖,“一本書裏沒有寫出的東西恰恰是最有趣的”。作品本身常常不提供明確的結論,“它的意義必須由讀者通過不同的觀察角度自己去發現”。這樣才能把握作品的真正寓意。美國諾曼·霍蘭德強調,讀者是“在一個連續不斷不可分割的交往過程中創造意義和感情”,他們“從文本中獲得的多於存在那兒的”。這“需要讀者的創造,需要幻想、技巧和表達。離開了讀者的這種介入,美學作品及其表現的世界就不會從圖式化結構中出現。”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壞。

——別林斯基

第三種是經典著作式讀書法。這種方法用來閱讀哲學、經濟、軍事和古典著作。閱讀這些著作要像讀文學作品一樣的慢,但讀者的眼睛要經常離開書本,對文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經典著作閱讀法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學作品的特色,以使讀者自己鑽進所謂文學觀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第四種是麻醉性的讀書法。這種讀書方法隻是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樣使讀者忘卻了自己的存在,飄飄然於無限的幻想之中。這類讀者一般對自己的經曆和感受不感興趣,把自己完全置身於書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閱讀方法閱讀名著,讀者隻能得到一些已經添加了自己幻想的膚淺情節,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鴛鴦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經心地閱讀《安娜·卡列尼娜》,猶如讀一本拙劣的三角戀愛小說。麻醉性的讀書通常在將進入成年的時候達到頂峰。同時,年輕人的麻醉閱讀也是造成大量的文學作品質量低劣的根本原因。

讀書過目不忘法

知識的獲取,在於讀書時的記憶要深。“過目不忘”的人是幾乎沒有的,但我們采取什麼最有效的辦法,才能使我們的學習能力倍增?讀書也與人的心理、生理特點有關聯,不妨記住下麵讀書的幾種方法:

一是不要長時間對著書本。這將引起視覺疲勞,再感興趣的書本,讀的時間長了,也會使大腦神經遲鈍。短時間的溫習,持之以恒,比長時間的苦讀要有效。

二是盡量一次溫習一個課題。要記牢一首詩,最好是全篇背誦,不要逐句逐段記憶。大腦是具有聯想功能的,通篇學習可以交叉記憶,加深理解。

三是剛吃飽飯,不要學習。因為吃飽飯後血液會流向胃部,腦部的血液相對減少。如果勉強學習,效果也會差。

四是要適應自己的“生物鍾”。根據自己一天裏什麼時間注意力集中,就選擇這段時間全力去學習。

五是讀書時要“躲進小樓成一統”。不要靠近門窗,不要聽收錄機,更不能到公園等風景地看書。人總有一種受誘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