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循著她現在的軌跡,能夠看到的路也隻能是這樣了。
而珍珍甚至已拿定主意,連初中也不要讀了,小學畢業就直接進城打工。
兩個從小就欠缺了最基本的家庭啟蒙教育的孩子,對人生缺乏正常而理智的認識,在她們看來,像父母那樣能夠打工掙錢就是人生的最佳選擇,什麼理想、抱負對她們而言都是想都想不到的東西。
這樣無知而現實的孩子,不由讓我們對未來的人口素質產生擔憂。在長年缺乏親情撫慰、父母陪伴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常常會伴有性格缺陷、心靈殘缺等問題。這樣的孩子即使走向社會,也會成為讓全社會為之擔憂的一代人。
珍珍的父母外出打工數年,最終,也許會憑自己辛勤的勞動贏得家庭的富裕,但是,我卻認為他們付出的成本有些過高,代價大得讓人無法承受。
他們不僅讓兩個女兒的未來從此不再有夢想閃耀,更失去了人間最寶貴的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失去了太多與女兒相依相伴的親情。
掙到的錢會讓他們有一時的滿足,可兩個留守女兒的遭遇卻會讓他們咀嚼一世。
幼小的珍珍一個人在家連最起碼的人身安全都難以保障,雖然,家裏被盜她隻丟了手機,可很難想象還是個小女孩的她能夠再次承受這樣的事件。
留守孩子的安全問題已經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在提醒我們,孤獨而缺乏陪伴的留守孩子已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標之一。
我相信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金錢都是重要而必需的,但是,我更相信父母對子女的陪伴和教育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情。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啟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對於留守孩子來說,與父母的長期分離使他們不僅無法擁有正常的親情,同時,也失去了最起碼的家庭教育環境。這是一個人的成長中最不可缺失的一環。
由於青少年時期是個性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注和引導,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改善留守孩子成長中的環境“缺陷”,做有責任心和懂得如何愛孩子的父母,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建議有孩子的打工家庭,首先能夠盡量讓母親待在家裏,撫育引導孩子的成長,尤其是有幼小孩子的家庭。
因為孩子越小,與父母的依賴關係就越容易建立,這種依賴關係決定了孩子將來與父母的溝通質量和相處的愉快程度。
如果,真的因為生活所迫,父母必須雙雙出來打工,那也要與孩子建立溝通的習慣,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並沒有因為他們不在身邊而消失。
現在的交通、聯絡工具都很發達,如果你願意,完全可以隨時隨地與孩子保持聯係,用很少的一點錢就可以給孩子配一部手機,這是你們最快捷而方便的聯係方式。
嫌打電話貴,你完全可以通過書信或手機短信與孩子聯絡、溝通。在你不上班的時候,與孩子聊聊天,聽聽他的煩惱,幫他解開成長中的困惑,知道什麼是他害怕的,什麼是他高興的,什麼是他最喜歡的。在這裏,我特別想向家長朋友們強調幾點,這也是我會在這本書中反複強調的。
第一,保持溝通是愛孩子的最好方式。
保持溝通會讓孩子有心理歸屬感,性格開朗而活潑,並且,會學會體諒自己的父母。
由於跟父母能夠時時刻刻保持聯係,這樣的孩子通常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不會有被拋棄感。父母不斷地跟孩子溝通,可以隨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隨時解決並引導孩子修正自己的行為。
第二,學會表達也是愛孩子的好方法。
有時候中國的父母不是欠缺愛,而是欠缺表達愛的方法。像珍珍的父母,他們會花錢為孩子買禮物,卻從來不會對孩子說一聲“我愛你們”,這種把愛深深地埋在心底的做法,讓珍珍姐妹誤以為父母根本不愛她們。由此,她們也作出了放棄自己未來的選擇。
學會表達,就是要多跟孩子說說心裏話,跟孩子常做心靈上的交流,而不僅僅是“吃飽了沒有”、“穿暖了沒有”這樣的家常話。
孩子在成長當中常常會感到心靈孤獨,尤其是留守孩子,生活中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更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你人不能留在孩子身邊,但完全可以把你的愛、你的情感留在孩子的生活中。在這種愛的陪伴下,多數孩子會感到滿足和生活平衡,不容易產生別的問題。
經常跟孩子訴說一下你們在外對他或她的掛念,把埋在心底的愛化為語言表達給孩子聽,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孩子內心的不滿,也緩解他們因為長期與父母分離而導致的焦慮、緊張與恐懼感。
還有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從來不會對孩子說,隻讓孩子看到他們輕鬆的一麵,這也是不合適的。多讓孩子知道一些在外生存的不容易,他們就會對父母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體諒,對自己的生活便會多一分珍惜。
會表達自己的愛的父母,也會讓孩子變成愛表達的人,這使孩子的情感多了一個出口,孩子也會在對父母的愛的表達中獲得滿足,成為情感平衡、身心健康的人。
如果你羞於用語言來表達你的愛,那麼你完全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來鍛煉自己表達的能力,譬如可以在書信或手機短信中,告訴孩子,媽媽愛你,或爸爸很想你。告訴你的孩子,爸爸媽媽有多愛他,有多牽掛他,這種情感的表達會像甘霖一樣滋潤留守孩子那因缺失了家庭的愛而饑渴的心田。
當孩子習慣了你的這種表達方式後,你完全可以把這愛的表達由書麵過渡到語言上來,你要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尤其是充滿了愛的語言會溫暖孩子的整個身心,而你與孩子的溝通將會因為這種愛的表達而變得更加融洽與順利。
第三,物質補償替代不了父母的責任。
有不少留守孩子的父母常常出於補償孩子的心態而給孩子花錢買禮物,或給孩子大把的零花錢,認為這樣就可以彌補自己長期讓孩子在家裏留守的歉疚感。這實際上是一種特別不可取的做法。
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情感關注常常要比父母的禮物或零花錢更讓他們感到快樂。因為禮物帶來的快樂通常都是短暫的,而父母的愛卻是持久的。
有不少留守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把給孩子花錢買禮物當做了對孩子的補償,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沒有真正去傾聽過孩子的心聲,不知道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所以,在我看來,與其隻想到用物質來補償孩子,不如耐心地給孩子幾分鍾時間,傾聽他的內心世界,看看他的需要到底在哪裏,真正地去了解你的孩子。
用物質補償孩子還會帶來另一個不好的問題,那就是讓孩子不懂得珍惜,甚至不懂得感恩。習慣了父母的物質補償的孩子,通常都比較冷漠,把父母為他做的一切都看成是理所應當的,而且還容易養成大手大腳、揮霍的習慣。這樣的孩子通常都不知道努力學習,跟同學比吃比穿,虛榮心超強。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多對孩子進行一些關注,多給孩子一些情感的滋養,是留守孩子的父母必須盡到的責任,它比你能給孩子買什麼樣的禮物重要得多。
也許你的工作很忙,在城市裏生存的壓力很大,你需要賺很多的錢,可這都不是你忽視孩子的情感要求的借口。要知道,如果今天你忽視了孩子,明天就會失去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