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鄰居大爺的老伴的連比畫帶演示下,姐姐總算明白了,不再害怕和哭泣了。盡管我還是有些懵懵懂懂,但也總算明白了這不是一件什麼壞事,至少,姐姐不會因此而死,我也高興得不得了。
也許是因為總是家裏家外一個人忙,姐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怎麼好。上到初二的時候,她突然決定不讀了,要跟著村裏的一些人去上海打工,那時姐姐隻有14歲。
在農村女孩子讀書本來就沒什麼勁頭兒,又加上我們的父母都不在身邊,也沒人督促你學習,成績不好連老師都懶得理你。一向要強的姐姐覺得在學校裏再待下去也是浪費時間,不如出去打工掙錢,讓父母減輕一些負擔。
姐姐把她的想法在電話裏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都沒吭氣,姐姐知道這就算是他們同意了。
見爸爸媽媽沒攔著不讓她退學,姐姐似乎有些委屈,她跟媽媽說,希望她出去打工掙錢後,媽媽就回來陪我,別再出去了。這些年父母不在身邊,我們姐妹倆太孤單冷清了。當時,媽媽答應了姐姐,告訴姐姐,等姐姐在上海找到了穩定工作,她就辭職不幹了,回來守著我哪兒也不去了。
姐姐走的那天,我哭了很長時間,想到以後這屋子裏就剩下我一個人了,不由得很害怕。姐姐哭得眼睛也腫了,她把一天的飯都給我做好,又給我留了一些零花錢,告訴我,她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就給我買個手機,讓我天天能跟她、跟父母通電話,“那時,你就不害怕了。”
姐姐走後,家裏就剩下我一個人。我每天自己挑水澆菜園,自己做飯吃,自己梳頭發,有時候看到鄰居大爺家養的小雞還有雞媽媽陪在身邊,我就忍不住想要哭。可是,我總是想起姐姐的話,姐姐說,她在家裏,這個家就是她撐著,她不在家,這個家就交給我了,我得撐起這個家來。
那一年的春節,姐姐在上海的一家餐廳做服務員,沒有回來過年,而且,她也兌現了她的承諾,用第一個月的工資給我買了一部手機,用快遞給我寄了回來。
媽媽回來陪我過年了,爸爸說兩個人都回家過年開銷太大,他就又留下來加班加點賺紅包了。
媽媽回來那幾天我跟她形影不離,她帶著我去姥姥家、姨媽家、朋友家串親戚,我開心極了,她幾年沒有回來,這些親戚朋友都好像把我們給忘了,從來不理我和姐姐。媽媽一回來,我就好像又成了有媽的孩子,他們見了我都挺熱情的,直誇我長高了,長漂亮了。
晚上我和媽媽一起睡,摟著媽媽的感覺可真好,夢裏我都把媽媽的手抓得緊緊的,生怕一睜開眼,她就又不在了。
很快,寒假就要結束了,我就快開學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媽媽又在收拾行李,我衝著媽媽嚷嚷:“媽媽,你不是跟姐姐說好了嗎?她出去打工,你就回來陪我,怎麼你又要走了?”
見我很生氣,媽媽忙安撫我:“珍珍,好女兒,媽媽那個工作挺難辭的,現在聽說我要辭職不幹了,他們不但提拔我當了組長,還又給我加了工資。媽媽覺得你也大了,能自己照顧自己,所以,還想再幹幾年。你看,咱們家這房子也太小了,我和你爸再幹幾年,掙點兒錢回來,修個二層小樓,樓下我和你爸住,樓上你和姐姐住,又漂亮又氣派,多好呀!”
媽媽的話說得沒錯,我們家的房子是又破又小,他們早就想重新建,就是湊不起錢來。可為了掙錢,他們又要把我一個人扔在家裏,我可不答應。
為了不讓媽媽再離開我,那幾天我連學也沒去上,就為了在家看著媽媽。可是,後來,媽媽說她買的火車票就要過期了,再不走可來不及了,那可是好幾百元錢啊。
我突然明白我是留不下媽媽的,因為她的心根本沒在我身上,沒在這個家裏,在哪兒我也不知道。
送走了媽媽我心裏也有了主意,等我小學讀完,我連初中也不想上了,我到上海找姐姐去,他們都不想在這個家裏待著,憑什麼我就要在這裏孤單單的一個人。
媽媽走了沒幾天,我上學回來,突然發現家裏被翻得亂七八糟的,好多衣服都扔在地上。我慌忙去抽屜裏找手機,準備給媽媽打個電話,卻發現抽屜被抽出來掉在地上,手機也不見了。
我突然明白,家裏是進“賊”了。我哭著跑到鄰居大爺家,可是,他們家大門緊鎖,一家人都不在,看來這個“賊”是知道我們家隔壁沒人才敢大白天破門而入的。
這件事讓我很害怕,跑到姥姥家住了幾天,後來,姥爺把我送回來,陪我住了幾天,看沒什麼事兒他就回去了。
爸爸媽媽知道家裏被盜以後,也在電話裏安慰了我一番。媽媽說,等她過年回來再給我買一部手機,是那種粉紅色的,比姐姐給我買的那部還要好看。
媽媽的話讓我高興起來,於是,那天晚上我是枕著“媽媽過年就回家”這句話入睡的,在睡夢裏我不再害怕,盡管我還是一個人在家。
采訪手記
據全國婦聯2008年2月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報告》,農村留守兒童的總數約為5800萬,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等省份,88.2%的留守兒童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係,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鍾以內,有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打工的父母聯係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係,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在調查中,人們發現,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尊嚴感、積極情緒和幸福感均低於處境正常的兒童。
麵對13歲的留守孩子珍珍那雙委屈的大眼睛,我能明顯地感覺到她那顆幼小的心靈中,充滿了無助感、失落感和被拋棄感。
在對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麵,缺乏溝通,在這樣的家庭中,雖然,家庭的物質生活會隨著父母在外打工收入的不斷增加而得到改善,但孩子的生活質量與生存品質卻在不斷下降。
對於珍珍的姐姐來說,女孩子的月經初潮當屬她人生的一次難忘的體驗,可她卻是在恐懼與絕望中度過的,缺少了媽媽的引導和分享,這個女孩的青春綻放得如此蒼白。
不僅身體成長的機會被母親錯過,同樣,人生成長的機會也在被這樣的“留守”而錯過。珍珍的姐姐小學時成績還不錯,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來自學習之外的壓力增大,自己還是個孩子,卻必須照顧好妹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歸,對孩子的學習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引導,甚至並不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對孩子未來的生活從不給予一定的期望,這些都是造成珍珍的姐姐連初中都不想讀完的因素。
姐姐本來想用自己輟學外出打工的選擇,換回母親回家陪伴妹妹,可令人遺憾的是,珍珍的母親並沒有選擇這麼做,也許在她看來,進城掙錢遠遠比留下來陪伴女兒更重要和更值得去做。
我無意在這裏指責珍珍的母親,作為一個能有機會在城裏掙錢的農村女性,我特別能理解她想要改變家庭貧窮現狀的迫切心情。可是,對於珍珍和姐姐的生活來說,又有什麼事情比母親能夠陪在她們身邊更幸福呢?
很難想象珍珍的姐姐剛滿14歲就選擇出去打工,會有一條什麼樣的人生路。也許受教育不多的她會像她的媽媽一樣,在城裏打工,年齡大了再回家嫁個老公,然後,把自己的孩子托寄給老人,再夫妻雙雙出來打工,讓她自己的孩子成為第二代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