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張全的瘋狂(3 / 3)

我對孩子們的答案深信不疑,因為這符合人類成長的規律。我又去問那些愛打孩子的家長,感覺打孩子對孩子改正錯誤有用嗎?大多數家長的回答也是如此,“當時孩子的確是改了,可是過不了多長時間,他又忘了,所以還要再犯錯誤,然後再挨打”。

相信家長們的感受也是真實的,可為什麼對這個並不特別奏效的管理孩子的方法,家長們不惜一再發揮呢?

有的家長會說:“沒辦法,打習慣了,這孩子三天不打就敢上房揭瓦。”還有的家長會說:“罵也不管用,隻好打了,反正也打不壞。”

實際上孩子真的不打不行嗎?孩子真的就打不壞嗎?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暴力侵害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肉體,更是孩子的靈魂》。這篇文章發表在公安部的《金盾》雜誌上,是因為我接觸了太多的青少年罪犯有感而發的一篇文章。

在對青少年罪犯的采訪中,我發現90%以上的少年犯都曾經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都幾乎有一個愛用暴力管教孩子的父親,而這些孩子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變為對別人進行暴力侵害的施暴者,隻用了很短的時間。

經常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孩子,往往自我評價特別低,是一種既自卑又逆反的矛盾性格。這種矛盾性格常常會導致他行為衝動、做事不考慮後果。而且,由於從小就被暴力對待,他會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隻有暴力。所以,在麵臨衝突的時候,他也隻會選擇用暴力行為去解決。

像親手砍死父親的少年張全,當警察問他跟父親打架為什麼要抄菜刀,知不知道後果時,他毫不猶豫地就回答,因為總是挨父親的罵、父親的打,他早已經恨透了父親,但又不知該如何製止父親。當再次跟父親打起來的時候,他隻想用一種更暴力的方式來回敬父親,讓父親嚐嚐他的厲害。而對於他抄菜刀的後果,他坦言根本就沒有去想。當時,砍父親隻為了發泄對父親的怨恨,也沒想到會砍死父親。

張全的心理已是一個典型的被暴力侵害到變態的狀態,扭曲的個性泯滅了他對父親那種天然的親情,使他喪失了一個人對自己行為的控製。在這種失控中,他釀成了這起血案,也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了莫大的遺憾。

可是對於少年張全,人們隻能責怪他的殘忍和少不更事嗎?在我看來,他那慣用暴力麵對孩子的父親,在這其中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從發現孩子不像他想象中那麼懂事、聽話起,張全的父親跟孩子的唯一交流便是施暴時的肢體接觸。這種管教孩子的做法隻會讓張全在感情上更加疏遠他,在情緒上更加抵觸他。

他原以為這樣孩子就會變好,變得更加尊敬他,更加聽話。但事實上,張全越走越遠,不僅沒有變得更加聽話,相反變得更加叛逆,更加讓家人無法接受。最後,還自動輟學,整日在外瞎混。

張全的父親難掩對兒子的失望,可此時此刻,他並沒有想到改善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尤其是把孩子接到身邊來以後,這位做父親的沒有好好地陪一陪孩子,沒有認真而耐心地跟孩子談談心,他對待孩子還是那一套,不是罵就是打。自尊心已被父親打擊得消失殆盡的張全自然更加無法接受父親的管教。於是,衝突最終釀成了一出家庭悲劇,至今讓人欷感歎。

所以,對於那些愛用暴力、慣用暴力的父親來說,張全父子的遭遇已經證明了暴力不僅不可能管教好孩子,還可能毀了孩子,毀了你的家庭。

建議那些崇尚“家庭暴力”的家長,盡快改善自己的行為,調整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尤其對於留守孩子來說,本來,孩子就因為長期留守,長期忍受與父母分離的孤單與寂寞,身心都脆弱不堪,即使行為上有一定的問題也是正常的。做父母的在這種時候更要以足夠的愛和耐心,給予孩子溫暖與科學的引導,切忌在這種時候對孩子表現出失望、嫌棄、不高興甚至放棄的情緒。

有的父母在發現孩子有行為或品質上的問題後,對孩子不理不睬,甚至更少地回家鄉探望和陪伴孩子,對於孩子來說,這也是一種暴力,是一種情緒上的冷暴力。這種處理方法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而導致情緒失控,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

孩子與父母很長時間不生活在一起,他們身上必然有很多與父母不一樣的習慣,或父母看不慣的地方,如果是不好的行為習慣與品質,父母可以嚐試慢慢地與孩子談心,一點兒一點兒幫孩子糾正,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如果是比較嚴重的行為問題,父母也不能隻是斥責孩子,要幫孩子想出修正的辦法,或帶孩子到一個有利於他改正錯誤的環境中待上一段時間。這一切都需要為人父母者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時間,你不能指望孩子一個人就把所有的毛病改掉。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不能總是剝奪孩子的自尊,那些自暴自棄的孩子,大多數是因為被傷透了自尊心。

想要你的孩子有所改變,你首先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給他改變的時間和空間,然後,學會用一顆柔軟的心對待孩子。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你得有一點兒包容心,因為進入青春期以後,一個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已基本形成,他即使跟你想象的孩子差得很遠,你也沒有別的辦法,因為他已長成了這樣。這時候,你最應該做的就是學會理解你的孩子,多去想想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少去想他憑什麼這樣做,多給孩子一些包容之心,這有助於你們和諧地相處,減少衝突。

第三,重視與孩子做心理交流,學會經常與孩子說說心裏話。

在留守少年張全這個個案中,我發現最大的問題便是張全的父母與兒子從來不做心理交流,尤其是張全的父親。他習慣了對兒子張口就罵、抬手就打的管教方式,卻不知他的兒子正在長大成人,終有一天對父親的這種暴力會做出相應的反抗。

在我對留守孩子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孩子感到痛苦的就是父母很少跟他們做心理的交流,也就是說說心裏話。他們承認父母並不是不關心他們,不牽掛他們,但是,他們常常認為父母過於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而從來不問問他們心裏在想些什麼,他們有什麼心裏話想跟父母聊聊。

這種心理上的壓抑直接影響到留守孩子的情緒變化,因此,我們常常看到留守孩子比環境正常的孩子更愛哭一些,更內向一些,甚至更自閉一些。

所以,別小瞧這種經常與孩子說說心裏話的互動,它是讓孩子敞開心扉、抒發情感、宣泄寂寞的好方法。經常能有機會跟父母說說心裏話的留守孩子,通常會比較積極樂觀,性格開朗陽光,抗打擊能力強一些。

所以,我建議每位留守孩子的父母,不管你有多忙、多辛苦,你都要每天或經常留出十分鍾時間來,以各種方式跟你的孩子說說心裏話。這樣既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讓你緩解對孩子的思念。

跟孩子保持密切的心理交流,有助於你保持與孩子的情感,降低由於長期與孩子分離而導致的孩子與你的情感淡漠。與孩子的交流還有助於你把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傳達給孩子,有助於你用良好的做人經驗來影響你的孩子,讓孩子不至於在道德品質方麵出現問題。

很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或把孩子接到身邊後,常常會發現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與自己的格格不入,並由此與孩子不斷發生衝突,這都是因為他們之間過於缺乏心理的交流,互相無法理解而造成的。

因此,密切關注你的孩子,經常跟他在一起說說心裏話,是讓你帶著孩子“一起走”的好方法。這樣,盡管孩子不在你的身邊,你們的思想情感是始終在一起的,心靈是相通的,這樣你才不用擔心你的孩子離你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