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留守孩子的調查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這些孩子責任感的缺失,有很多孩子每天糊裏糊塗地生活,竟不知為何而活,為何而生,其精神的混沌狀態讓人歎息。
跟一些留守家庭的父母接觸以後,我感覺孩子的這種精神狀態完全不能隻責怪孩子,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很少給予他們相關責任感的教育、相關社會角色的教育,才使得他們無所承擔。
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承擔著自己的社會角色,每個人都是在承擔中不斷建立起責任感的。
在我看來,通過對社會角色的認知來建立自己的責任意識,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途徑。而我們在承擔社會角色之前,首先要懂得認知自己的性別角色。譬如說男孩,將來要成長為大氣的男人,他的社會角色中首先就包括了他要承擔一個父親的角色,一個丈夫的角色;譬如說女孩,將要成長為一個溫柔善良的女人,她的社會角色中不僅包括要成為一個賢惠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要成長為一個智慧的母親,要承擔培養兒女成才的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角色將是她最重要的擔當。
這裏,推薦兩個很值得嚐試的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的方法:第一,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針對男孩、女孩的不同性別加以教育,這對我們的父母來說是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通過性別教育來引導孩子建立對自己的角色認知,從而承擔自己的責任。
提出性別教育這個觀念,正是源於我看到了過去在我們的家庭中,由於不分角色與性別施教,造成了一些並不盡如人意的後果。
譬如過去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般都比較嬌寵男孩,尤其是在一些單親監護型的留守家庭裏,男孩長年跟媽媽在一起生活,本來性格上就受女性的影響比較大,再加上農村家庭普遍比較嬌慣男孩,因此,常常會把男孩調教得不像男孩,有些男孩甚至膽子比女孩還小,有些男孩由於嬌生慣養養成了非常脆弱的個性,在生活中缺乏承擔的意識,長大以後反而給父母帶來了很多煩惱。
與男孩相比,留守家庭的女孩反而常常比較潑辣。一些留守女孩會被父母賦予照看弟妹、承擔家務的責任,她們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也會慢慢變得膽大而潑辣,處處與男孩爭高低,所以,陰盛陽衰的現象在留守孩子中也比較突出。
在我看來,既然孩子有不同的性別,我們就要根據其不同的性別特點進行施教。教育男孩勇敢、堅強,勇於擔當,像男人一樣頂天立地;教育女孩溫柔、文靜,懂得幫助別人,愛護弱小。
對於男孩女孩來說,隻有對他們實行不同的教育策略,才會把他們培養成具備各自性別特點的成熟的人;否則,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社會,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現在的社會已經因為兩性差別的縮小產生了許多問題,由於男孩不像男孩,我們就看到了很多男孩在體力勞動上與女孩斤斤計較,在公共汽車上與女孩搶同一個座位。小氣、沒教養、不懂得擔當,成為現在很多男孩的共同特征。
而對於女孩來說,性別的中性化甚至男性化受到熱烈的追捧。舉止粗魯、穿著打扮幾近男性化的女孩大行其道,這不能不說是當今文化領域的一個怪現象,也折射著我們性別教育的失當。
讓男孩回歸他的男兒本色,讓女孩成長得真正像個女孩,是性別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宗旨。這需要做父母的在孩子人生之初就按性別施教,對男孩少一些嬌慣、寵溺,多一些曆練要求;對女孩多一些照顧、嗬護,讓她們體驗做女孩的溫柔。
這種對角色的認知會有效地建立起孩子心目中的責任感。當男孩認同他是個男孩的事實的時候,他會自然地擔當起保護別人、勇於付出的社會責任。當女孩認同她是個女孩的事實的時候,她同樣會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幫助、嗬護弱者。這樣的角色感會一直陪伴他們直至成年。
當然,擁有了好男孩,我們就會有好男人,擁有了好男人,我們的家庭就會擁有好丈夫、好父親;而擁有了好女孩,我們還擔心妻子和母親的品質嗎?
擁有了好男人、好女人,我們的社會就擁有了好公民,我們的民族就會擁有更好的下一代,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是決定未來命運的事情。
第二,禮物教育。
還有一種教育,我把它稱做“禮物教育”,也是幫助孩子很好地建立責任感的一種方法。
我曾經對留守孩子有過一次關於禮物的調查,在我問到他們是否經常收到禮物時,70%以上的留守孩子是搖頭的,也有一部分孩子會說,在生日的時候,能夠接到父母的電話或寄來的禮物。
在我問留守孩子的父母,他們是否經常收到禮物時,90%以上的父母都在搖頭,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生日還是節日,收到禮物的事簡直是太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