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廣大而盡精微
《中庸》中說:
“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
越是為自己的人越難以成就自己,而那種忘我無我的高尚精神,卻能產生絕對有我、絕對偉大、絕對無限的光芒。因為這樣的人既能涵蓋一切,又能承載一切;既能超越現實,又能成就現實;既能忘卻自己,又能成就自己。使自我的精神與天地萬物相融合,進而貫通古今與後世。
莊子說:
“道的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沒有自己,達到神仙境界的人沒有功勞,達到聖人境界的人沒有名聲。”
有我就有限,有功就有限。隻有“無”的人才能無可稱道,無可測度,無可比擬。
李白在《古風》中寫道: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爭又有什麼用?有又有什麼益?拋棄現實中的小有,就能成就一個無限的大有。
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以有限去同無限抗爭,必然不能成功而往往處於危險境地。我們不能將偉大放在小我上,應該把偉大放在大我上。
保爾·柯察金說:
人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生活庸碌而羞愧;他臨死時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
利己是小我,利他是大我。利他(或利他主義)就是為了他人,為了集體,為了社會,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考慮個人得失,在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矛盾時,無條件地以他人利益為重。利他就是“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利己主義是“個人至上”、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事事為自己著想。互利或互利主義是“互惠互利”。
曆史上大部分偉大人物,都是在他們死後才顯示出偉大,並不是在生前顯示出偉大。
生前的偉大是有限的,隻有死後顯示出來的偉大才是無限的。
所以我們不必去爭生前的是非得失、毀譽成敗、功名富貴,這些僅僅是過眼煙雲,曇花一現。
成為“自己人”
成為“自己人”的訣竅,是使自己和別人在生活細節、習慣上融合在一起。
在雙休日的製度尚未普及之前,某公司每到星期6時,很多年輕人上班都不打領帶。因為星期6隻上半天班,他們準備下班後出遊。這種表現會給一些做事勤懇的中年管理職員們留下不好的印象。然而當時這個公司的部長,在某個星期6突然脫下西裝,也穿著令年輕人都感到驚訝的服裝上班。從這一天以後,原本對他敬而遠之的年輕人,都願意親近他了。
據他說以往和這些年輕職員們很難打成一片,彼此不太能溝通。於是他就想先從服裝上配合年輕人,所以下定決心星期6改變成另一種形象。借著此次的改變,年輕人對部長也都產生一種親近感,慢慢地對他敞開了心扉。
如果能夠利用服裝所產生的心理影響,穿著與對方同樣的服裝,就會讓覺得你和他是屬於同一步調。同樣的,每當季節更換時,許多年輕人都穿著同樣流行的服裝在街上穿梭,到公司去拜訪的大學生們,他們的打扮是一樣。也許在他們本身感覺不好,但是借著服裝,就會強調一種和薪水階級社會的適應性,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術。
博裏納日是個產煤的礦區。在這個地區,幾乎所有的男人都下礦井。他們在不斷發生事故的危險中幹活兒,但工資卻低得難以糊口;他們住的是破爛的棚屋,他們的妻子兒女幾乎一年到頭都在裏麵忍受著寒冷、熱病和饑餓的煎熬。
這裏的人都是“煤黑子”,肥皂在博裏納日人的心目中簡直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