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海水的性質(2 / 2)

海水的物理性質

海水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溫度、密度、透明度、海冰等。現簡述於下:

1.海水溫度

海水溫度是度量海水熱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海洋熱能的一種表現形式。海洋熱能不僅驅動大部分的大洋環流,而且還製約著海洋生物係統運轉的速率。海洋熱量的收入,主要是來自太陽輻射的熱量。有研究表明,到達海麵的太陽總輻射的年總量達12.61020~13.61020kJ。其中8%的熱量被反射回大氣,其他的全部被海水所吸收。海洋表麵年平均溫度在——2℃~30℃,全球海洋年平均水溫為17.4℃,相比全球年平均氣溫,要高出3.1℃。

在一年四季中,海洋表層的溫度並不穩定。一般來說,低緯度海區的水溫,要高於高緯度海區的水溫。同一海區的水溫,在夏季高些,冬季低些。赤道海區的水溫是最高的。太平洋西部赤道兩側為最高,形成著名的西太平洋暖流。海洋溫度除有水平差異外,還會向深層逐漸降低,但上層降溫快,下層降溫慢,甚至趨向均勻。溫度隨深度而迅速降低的大洋水層稱為溫躍層,它是生物以及海水環流的一個重要分界麵,它通常位於海麵以下100~200米處。

2.海水密度

所謂海水密度,就是指單位體積內所含海水的質量。海水的密度要大於淡水的密度,約為1.022~1.028g/cm3,之所以比淡水的密度大,原因就是海水中含有許多溶解鹽類。此外,海水會隨著溫度、鹽度和氣壓的變化而變化。溫度升高時密度減小,鹽度增加時密度增大,氣壓加大時密度增大。這就是三者對海水密度的影響。

此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假設有一艘輪船從長江口進入大海,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很明顯,不管是在長江還是在大海,同一艘輪船所需要的浮力都是相同的,都等於它的重量,不同的是需要排開液體的體積不同,由於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大,所以,隻要排開較少體積的海水,就能獲得同樣的浮力,也就是說,輪船從長江進入大海時船體會自然而然地向上浮。

3.海水的透明度

自然世界中,並非所有的海水都是清澈透明的,有些地方的海水清澈透明,陽光可以照射很深,而有些地方的海水則比較混濁,陽光隻能照射到很淺的海水。為了表示不同海域的海水能見程度,科學家們引進了透明度的概念,即透明度就是表示海水透明程度的一個量,它是人們衡量海水光學性質的重要參考。

那麼,該如何測量海水的透明度呢?首先要準備一個直徑為30厘米的白色圓板,任何材質都可以,但要保證它能沉入水中,這種圓盤被稱為透明度盤。其次在圓盤上係一根繩子,並在繩子上做好長度標記。然後把圓盤放入水中,讓它緩慢沉下去,不要讓圓盤過度傾斜。仔細觀察沉入水中的白色圓盤,直至看不見時,記下圓盤在水中的深度,這就是該處海水的透明度,也可以說是能見度深度。

海水的透明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海水的顏色、水中懸浮物、浮遊生物、海水的渦動、入海徑流,甚至天空的雲量等。

一般遠離海岸的海水透明度較高,靠近大陸的海水透明度較低。世界各大洋的透明度值並不是一樣的,平均來說,太平洋的水透明度比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水要高。

4.南極海冰

淡水結冰是在0℃,海水因含鹽度較高,冰點要低於淡水。隨著海水中含鹽量的增大,海水的冰點降低,這是海水不易結冰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海水密度最大時的溫度低於淡水密度最大時的4℃,且隨著鹽度的增大而降低。所以,海水結冰的過程較為緩慢。

海冰形成的過程非常複雜。從物理學上講,寒冷的天氣使表層海水散失熱量,隨之海水溫度降低、密度增大,於是海水產生下沉,而底層海水密度偏小,便要上升到表層。這樣海水的垂直的對流過程開始進行,對流會使整個水體的密度保持穩定。當海水對流停止時,海水就會逐漸結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