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理解心理健康觀
健康與不健康是個連續體,常常會出現連續變化,由健康者變成疾病者;由心理健康變成心理疾病患者,這是符合身體變化規律的。如果將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域——灰色區,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灰色區域內。心理學家通常將這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劃分為四種狀態:健康狀態、失調狀態(亞健康狀態)、心理障礙、精神病。
所謂健康是相對的,健康的人隨時可能陷入到心理失調(亞健康)或不健康的狀態,及時予以調整可恢複到健康狀態。沒有精神病的人,並不意味著心理就完全健康,精神病是心理不健康發展至極端的表現。從心理正常到出現心理疾病,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連續過程。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可能處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點上。或者說,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精神病,有心理疾病的也是少數,在某些時間內很有可能處於某種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因此,不能絕對地對一個人下結論說,他是健康的或是不健康的。每個人都有進行心理保健、維護心理健康的必要。有學者指出,世界上心理完全正常的約有10%,心理完全不正常的也有10%,其餘的大部分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從靜態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種狀態,個體處於這種狀態時,能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地麵對正在發展著的社會、自然環境以及自我內環境,發揮自身潛能,取得良好的適應能力,獲得更高水平的心身健康;從發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則是圍繞著健康常態,在一定範圍內不斷上下波動的過程。維護心理健康、減少問題行為和精神疾病的發生,又可稱心理保健,所以,心理健康其實是一個動態平衡狀態,這種動態平衡狀態是在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發生的。若兩者在相互作用過程中,這種動態平衡狀態的破壞不超過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範圍,心理健康狀態可以不被破壞,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範圍,人的心理狀態就會出現問題和紊亂,也即人們常說的心理異常。
心理失調狀態又稱亞健康狀態,是正常人群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引起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有: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晉升失敗、婚戀挫折、家庭變故、人際關係不和睦等),個體的身體狀況(如身體疾病、疲勞等)。亞健康狀態的特點是:維持時間短暫,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對社會功能影響較小,處於此狀態的人一般都能適應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隻是感受到的愉快少於痛苦,常體驗著很累、不高興等負麵情緒,損害輕微;大部分的人能通過自我調整使此狀態得以改善,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比如某機關處長係團幹部出身,在原單位常受表揚,到新單位卻自感備受冷落,他由自責發展到對同事不信任,對領導不滿,情緒相當低落。再比如有的人在辦公室沉默寡言,網上聊天卻口若懸河;有的人對待朋友、同事彬彬有禮,對待家人卻惡言相向等等,這些都是心理亞健康狀態的表現。
心理障礙包括神經症和異常人格。
1.神經症
神經症曾稱為神經官能症,是一組非器質性的、輕型大腦功能失調的心理疾病的總稱。常因挫折與衝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產生一種持久性的精神緊張與焦慮,給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患者能覺察這種衝突,並在精神上十分痛苦,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大多數患者積極要求治療。常見的神經症有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疑病症和癔症。
(1)抑鬱症:以持久的心情抑鬱為特點,患者常表現出鬱悶、孤寂、淒涼、悲哀等情緒特點。喪失對外界和人際關係的興趣,悶悶不樂;感覺疲乏無力、精神不振;自我評價下降,嚴重者可有自殺念頭。
(2)焦慮症:患者常無端感到惶惶不安、心煩意亂,甚至產生恐懼感,隨著焦慮情緒的產生,往往還同時伴有心悸、頭昏、惡心、手腳發冷等自主神經係統症狀。與一般人平時偶爾出現的焦慮情緒不同,焦慮症往往找不到引起焦慮的具體對象和理由,而偶爾出現的焦慮一般是由具體事務引起,有一定對象,往往時過境遷,帶有情景性。
(3)恐懼症:表現為對某一特定的物體、活動處境產生持續的、緊張的、毫無理由的懼怕。恐懼發作時,伴隨著自主神經係統症狀,患者自知恐懼是過分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製。常見的恐懼症有對空曠、過橋、登高、黑暗、社交(包括異性)等的恐懼,以及對某些特殊的人、事或物的恐懼。恐懼症的形成可能和以往的挫折、創傷性體驗等有關。
(4)強迫症:是以強迫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患者通常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些強迫性的念頭或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強迫性動作,如反複洗手、計數、查看等,患者明知不必要,卻難以製止,深感自責和痛苦。
(5)神經衰弱:至少要滿足以下三組症狀中的兩組才可診斷:①精神容易興奮和容易疲勞相結合的各種症狀。精神答易興奮表現為聯想和回憶增多、難以自控、注意力渙散、感覺過敏、怕吵鬧、畏強光等;精神容易疲勞表現為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整天糊裏糊塗等。②情緒症狀。主要表現為容易急躁發怒、為一點兒小事也煩惱或發火、易緊張激動或焦慮不安等。③生理症狀。表現為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易驚醒、多夢,醒後感到困乏甚至難受,睡眠感喪失、睡眠節律紊亂(夜間興奮不眠,白天無精打采)等;也表現為肌肉的緊張性疼痛,如緊張性頭痛、機體肌肉酸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