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健康觀
對“健康”這個詞,人們都不陌生,但如果要問,什麼叫健康?自己的健康程度如何?未必每個人都能拿出確切的答案。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人們普遍認為,“沒有疾病和不適,就是健康。”這種“無病即健康”的傳統健康觀念一直影響著人們的心理保健。在日常社會中,人們比較注意鍛煉身體,卻大多忽視心理的健康。一有頭疼腦熱就趕緊看醫生,可心理出現障礙,往往不能正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學因素一樣,與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1985年提出健康應包括三個方麵: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健康的表現標誌是: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的緊張;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不論事情大小都不挑剔;善於休息,睡眠良好;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應變能力強;能夠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傳染病;體重適當,身材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反應敏銳,眼睛明亮,眼瞼不發炎;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無出血現象,齒齦顏色正常;頭發有光澤,無頭屑;肌肉和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鬆勻稱。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在“健康”定義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內容:“健康不僅僅是軀體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隻有具備了上述四個方麵的良好狀態,才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這是對健康更為全麵、科學、完整、係統的定義,因為它不僅對人類的健康狀態作出了準確的判斷,而且對人類健康的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從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健康”定義可看出,人的健康實際上可概括為兩方麵: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包括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看,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心理健康即是身體健康的重要體現。若心理不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可言。同樣,身體不健康,也就沒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心理活動往往對人體各器官、係統的活動起重要的調控作用,與人們的正常生活、發病原因、症狀和康複密切相關。健康的心理可以維持和增進人的正常情緒,維護人的正常生理狀態,能使人適應環境和社會的各種變化的刺激。因此,隻有身體健康的人,才是完美的健康人。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人體健康新標準,它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狀態。軀體健康可用“五快”來衡量:(1)吃得快:進食時有良好的胃口,感覺津津有味,能快速吃完一餐飯。食欲與進餐時間基本相同,快食並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飯時不挑食,不偏食,吃得痛快,沒有過飽或不飽的不滿足感。說明內髒功能正常。(2)走得快:行走自如、協調,邁步輕鬆、有力,活動靈敏,反應迅速。說明精力充沛,身體狀態良好。(3)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有中心,說話流利,不覺吃力,沒有有話說而又不想說的疲倦之感,沒有頭腦遲鈍、詞不達意現象,頭腦敏捷,中氣充足,表示心肺功能正常。(4)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後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睡得舒暢,一覺睡到天亮,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睡眠重要的是質量,如睡的時間過多,且睡後仍感乏力不爽,則是心理生理的病態表現。快睡說明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抑製功能協調,且內髒無病理信息幹擾。(5)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覺輕鬆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種良好感覺,便後沒有疲勞感,說明胃腸腎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來衡量:(1)良好的個性:情緒穩定,性格溫和,言行舉止得到眾人認可,沒有經常性的壓抑感和衝動感,意誌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2)良好的處事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以現實和自我為基礎,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與人交往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3)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他人交往的願望強烈,能有選擇地與朋友交往,珍惜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待人接物能寬大為懷,既善待自己,自愛,自信,又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與他人的關係良好。
北宋大詩人蘇軾有詞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在世,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所難免。麵對諸多困難、挫折、不如意,有的人能很好地調適,有的人則困惑、抑鬱,跨不過這道心靈的坎兒。
一個健康的人,應該能適應緊張,承受壓力和挫折,積極安排自己的各種活動,通過自我調節,使自己的身心和諧統一,使人生更豐富多彩、更充滿生機和活力。其實,人們對此已經達成了共識,在電視小品中就有“高祿不如高官,高官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的說法。這就說明,人不僅僅希望活得長,更在意是否活得快樂、心情好。
由此可見,沒有疾病隻是健康的最低要求,健康的目標應該是追求人生更積極的境界,更高層的適應和更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