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自己健康的負責。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健康負有重要責任,這是因為許多危害健康的因素,通過個人的努力是可以控製的,如良好的平和心態,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和工作習慣的培養等等。
3、要使自己總是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情。生活中的煩惱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心情良好者麵對不順意的事情,不僅能作出有益的積極的解釋,而且能通過正確的途徑和方法,有效地解決問題。所以,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問題,而在於怎樣認識和處理所發生的問題。
4、把握可靠的和可行的自我保健方法。一是能夠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麵的,但一定要選擇能使自己的身心進入良性循環的方式,這種方式不但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並能引導自己的需要。二是能與自己友好相處。這種相處不是通過苛求,而是相互欣賞。通過友好相處,雙方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三是能與他人友好相處。不苛求他人,能發揮他人的長處共享生活。四是能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係。能客觀地認識和把握環境,善於發揮環境中的有利因素,並能正確處理與環境的矛盾。五是樹立積極的開放心態,與外界進行良好的接觸和交流,始終保持一種舒暢的心情。六是經常從事一些能使自己和別人快樂的活動。七是不要忽視軀體健康。八是善於處理家庭樂趣和個人生活樂趣的關係。這是使人快樂的兩大支柱,要盡快地學會適應這種角色,並處理好這兩種關係。
無病不等於是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有時會心慌、氣短、渾身無力,或是時不時的頭痛、頭暈,但是到醫院一檢查,心電圖顯示正常,血壓和腦電圖也沒什麼問題呢?那麼,在這裏就要提醒一下,對上述這些情況你可千萬不要疏忽大意,掉以輕心,可以說,這已經是你的身體在發出警報了,而你這個時候也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了。
有很多人都覺得一個人沒病就說明他是健康的,這種想法如今已經是很不科學的了。因為疾病的產生也需要一個過程,是慢慢積累而形成的,就像汽車的發動機有時會暴死一樣,故障並不是某一時刻突然形成的,而是因為我們日常疏忽了維護。人的身體也是這樣,日常缺少正確合理維護,積累到某個時候就會出現各種病患。
所以,一個人“健康”並不代表著他就沒病,你今天感覺良好,並不代表著你身體裏就沒有潛在的病患。從那些患病的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許多疾病都是潛伏在人們身體裏麵的,而且一旦積累到某個時候,隨時都可能發作。正是因為這樣,有些人才會平時看起來很健康,但一旦出現急症搶救都救不過來,就一命嗚呼了。其實,這些病早就在他的身體裏紮根了。
再說,有時候人就算得病了,身體也不一定有感覺。人體是一種很奇怪的物質,而每個人的體質也有很大的差別。有的人發燒到37℃時,就會出現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的症狀。而有的人燒到39℃時,才慢慢覺得不太舒服;有的人每天吃鵝肝餡餅、魚子醬、牛排,但不管什麼時候檢查,體內膽固醇或中性脂肪等數值都非常正常,而有些人盡管平時都是粗茶淡飯,但檢查時中性脂肪卻非常高。人體就是這樣奇怪,不同的人對疾病的反應會大不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患病就有症狀了,而有的人就算患病了,一時也不一定是有感覺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亞健康狀態呢?亞健康狀態指的就是一個人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卻呈現生命力降低,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反應能力減退的生理狀態。它是一種身體介於健康與非健康之間的“灰色狀態”或者稱為第三種狀態。當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時,會有精神不振、反應遲鈍、情緒低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煩躁、失眠多夢、疲倦、焦慮、抑鬱等症狀,平時活動時也會有氣短、出虛汗或是腰酸腿疼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