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身體徹徹底底地放鬆開來。
整個清水就流入了大地,與綠草如茵的山穀完全融合在一起。
身體便消失在如茵的綠草中。
現在整個宇宙就剩下綠草如茵的山穀,天上是無雲的晴空。
慢慢的整個綠草如茵的山穀開始消失了,消失在無邊無際的藍色晴空當中。
現在整個宇宙就剩下一片藍色的晴空,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躺在綠草如茵的山穀,天上是無雲的藍色晴空。整個身體、心靈充滿了覺醒的力量,十分的舒適、喜悅,安住在很快樂、很安詳的境界當中。
現在整個藍色晴空及綠草如茵的山穀,整個消失在我們心中。
這晴空越來越亮了,越來越透明,整個宇宙就像透明的水晶一樣,無邊無際的透明水晶,很亮、很明澈。整個宇宙越來越亮,我們的心還能夠察覺到這樣的明亮。
所有念頭都像虛空中的流星一樣,一個個自然地消失了。
連光明的念頭都不在,整個心靜靜的。
整個宇宙的光明,自己顯然、自然生起。
但是,我們的心念不再去作意,不再去想象。
我們的心是完全寂靜的,光明自然地浮現著。
此時,我們可以自然入眠,也可以選擇恢複到正常狀況。清晨,我們一覺醒來時,心十分清晰,十分明白,從宇宙的光明中醒來。
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有言:“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患者的靈藥。”自從蘇聯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創立睡眠療法後,人們很快就把這種治療方法應用到精神病與心理疾病的臨床上,並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為當時精神病與心理疾病的治療開拓了新路。其實,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名醫孫思邈就曾用“睡法”來治療這種病了。
傳說唐朝相國寺的和尚允惠患了癲癇(現代醫學所稱的抑鬱型精神分裂症),經過許多醫生治療,不見絲毫效果。允惠和尚的哥哥立誓要治好允惠的病,便求助於孫思邈。孫思邈診脈後說:“隻要設法讓病人安睡,醒來便可愈。”他給允惠和尚吃了很多鹹的飲食,半夜時分,允惠和尚大叫口渴,孫恩邈令人再進鹹湯少許。而後,他才用溫酒調了些藥粉給允惠和尚吃。允惠和尚渴極,一口飲盡。不一會兒允惠和尚便入睡了,過了兩天兩夜才醒過來。此時,其癲病已十去八九。病人經調理痊愈後,人們問孫思邈此為何種療法。孫思邈回答說:“睡法。”
美國哈佛大學免疫學家達比教授對28名試驗對象進行自我催眠訓練,結果表明,施行催眠術之後的試驗對象,其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均有明顯上升,這兩種淋巴細胞是人體內免疫力的主力軍。專家認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上升,對於抵抗多種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人的一生有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好的睡眠是對人體的定期修複,也是對人體的不斷“充電”,對恢複體力,增加智力,保證健康都十分重要。
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東坡一生坎坷曲折,幾番大病,幾度流放,然而他精力充沛,創作不衰。其中雖有多方麵原困,但與他良好的睡眠也分不開。他有詩日:“形神操持美無窮,風雨潑天興正濃。不遠會心三味在,春光一片黑暗中。”他提倡睡覺姿勢要“四肢無一不穩處”,就是說睡時取右側臥位,微曲雙腿,全身自然放鬆,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這樣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變動,全身肌肉鬆弛,有利於肌肉組織休息,消除疲勞。同時,右側臥可使心髒處於較高位置,有利於心髒排血並減輕其負擔。
好的睡眠習慣還必須遵循生物鍾的運行規律,不要輕易改變睡眠、起床的固定時間。一般來說,睡眠最理想時間是晚上10時至淩晨5時,這段時間,可以睡得最沉。至於睡覺時間的多少要因人而異,應以睡後有了充沛的精力為標準。有人認為如果一天少睡幾個小時,就要第二天補睡幾小時才能恢複精力,其實這也大可不必。有人連續幾天沒睡覺,隻要熟睡一整夜,就可以補足幾天的少睡時間。
古語有“平倦拋書午睡長”、“不覓仙方覓睡方”之說,足見前人對午睡的重視。人的睡眠受體內生物鍾控製,一天中有兩個睡眠高峰期,第一個峰期為主要峰期,位於淩晨2點左右;第二個高峰期為次要峰期,位於下午2點左右。人們在午飯後,感到困倦乏力,昏昏欲睡,此時,若能睡上片刻,即能消除疲勞,恢複精力,使人輕鬆舒適。人都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隻要有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就能很快地恢複體力。即使是5分鍾的瞌睡,也至少能支持l小時。發明大王愛迪生之所以有無窮無盡的精力,都是得益於他隨時隨地想睡就睡的習慣。
棒球名手康泰·馬約克告訴人們,如果每次大賽前他不睡個午覺的話,那打到第五局就會精疲力竭,可如果是睡了哪怕是短短5分鍾的午覺,他就像渾身充了電一樣,即使跑完全場也毫無倦意。當代世界巨富洛克菲勒,他驚人的工作精力與他每天中午半小時的午睡分不開。他躺在辦公室沙發上午睡時,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也不接。醫學專家認為,堅持午睡,對預防心肌梗塞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