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從小儲存的知識,不時地在遺忘,唯有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知識的水庫才不至於枯竭。何況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知識及書籍成倍增長。據統計,l5世紀,50年內出版圖書3萬種;16世紀,出版圖書增加到25萬種;19世紀,出版圖書激增到700萬種;20世紀,出版圖書激增到2500萬種。全世界人口1750—1950年隻增加兩倍,而書籍卻增加了800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1950—1970年,在這20年裏,按圖書品種計算,增加了一倍,按冊數算增加了兩倍,這些書籍給人們提供的各種信息相當於過去3000年的總和。此外,現在全世界已有10萬多種科學雜誌,整個地球上每年增加圖書在6000萬頁以上。僅科技圖書,一分鍾就印刷3000頁。僅化學這一學科,每年發表的論文就有40萬篇,假若一個人每天讀一篇,也得讀1100多年。
作為一名現代人理當成為讀書的榜樣,政治、社會、經濟、軍事、哲學、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麵的書籍都需要涉獵,都要精讀,這不僅是做好工作的強烈要求,也是提升思想境界、改造世界觀的客觀需要。
然而,讀書又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其奧妙無窮。有的人讀書並不是很多,用起來卻得心應手,顯得頗有學問;有的人手不離卷,但成效甚微,一旦用時,便捉襟見肘。這裏麵就有一個能讀書和會讀書的問題。南北朝時,有個名叫陸澄的學者,從小好學,相當刻苦,青燈黃卷,皓首窮經,“行坐眠食,手不釋卷”。他讀了三年《易經》,背得滾瓜爛熟,對書中的道理,卻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他立誌要編一部《宋書》,鼓了一輩子的勁兒也沒有完成。當時的另一個學者,尚書左仆射王儉和他開玩笑說:“陸公,書櫥也。”意思是說陸澄像個書櫥,表麵看“藏”書不少,其實是食而不化,不能算是會讀書。讀書需講究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但讀書曆來是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大概有效、管用便是最好的方法。長期以來,筆者有一個體會,凡是對身心有點益處的書籍,都可以閱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於能開闊人的心胸和思維,能增長見識,提高才幹,也能醫治俗氣。當然,萬萬不可隻讀閑書,而應多讀些與工作以及與個人修養有關聯的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應學會欣賞與批判並重,吸收、借鑒和思考、運用並重。此外,還須注重閱讀“無字之書”。
一個人不好讀書,總有種種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到來年”。其實,讀書是四季成宜的。關鍵在於要成為自身的一種認識、一種需要、一種習慣、一種生存方式。應有“擠”和“鑽”的勁頭對待讀書,盡可能少些應酬、多讀一些書籍,應保持如饑似渴地去閱讀的良好狀態,每年讀25本以上的書籍,真正把讀書當做自身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有一位詩人說得好:“每個人都有一位永遠不變心的朋友,一筆永不消逝的財富,一眼永不枯竭的清泉,一支永不熄火的火炬——那,就是書。”讀書吧,不為別的,隻為滋養自身幹涸而浮躁的心靈!
觀賞自然景觀養心
景觀作為一種地理學名詞,是泛指自然景色。調適心態時,是把景觀作為自然療養因子,通過人們對不同景觀的感受,對心理、生理產生保健作用的一種療法。其作用有:
1、平衡作用
當你步人風景如畫的自然環境之中,可使神經係統的緊張狀態得到調節,使焦慮、煩躁、憂傷、悲觀或苦悶的情緒得以緩和,代之以清新、悅目、愉快、平衡的心態。
2、鎮靜作用
園林中的景物、花草樹木,特別是植物的綠葉,在陽光的作用下變得更加柔和,伴以鳥語花香綜合作用於人的視、聽、嗅覺器官,能對中樞神經係統起到鎮靜作用。
3、陶冶情操
觀賞秀麗景觀、名勝古跡、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可使個體在觀景過程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欣賞水平,能使個體長時間地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使心境處於平靜的良好狀態。另外,有樹木的青枝綠葉,有溪流和瀑布,有雄偉的景觀,還有平靜透明的天空,登高望遠會使人心曠神怡,同時能呼吸到清潔的空氣,感受到涼爽的氣候。這些特點,正適應於在鬧市久居、心身疲倦、需要安靜調養的心身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