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調整心情,寧靜致遠——對心理疾病的調適(1)(1 / 3)

踏實做事才能克服浮躁

浮躁心理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摻雜的社會心理,它是與艱苦創業、沉下心來、腳踏實地等相對立的。有浮躁心理的人往往做事既無準備,也少計劃,隻憑頭腦一熱、興致所至便動手去做。在做事過程中又恨不得一鍬挖一眼井,一口吃個胖子,結果卻欲速不達、事與願違。浮躁是成功的大敵。

2007年最火的一部電視劇是《士兵突擊》,劇中主人公許三多是2007年登上中國雜誌封麵最多的電視劇人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心中都有太多浮躁,而許三多心中卻寧靜、甚至遲鈍。

在因追求政績、CPI上漲、房價浮動、股市起落、工作難找而略顯浮躁的中國社會,官員追求升遷,百姓渴望實惠,股民期盼漲停,商人追逐利潤,家長望子成龍,學生希望文憑,記者喜歡緋聞等。而許三多的遲鈍、缺心眼、一根筋,在感召著人們跟現實相悖的內心,為人們提供了一次自我反思的契機,這是一種沒有浮躁的鈍感的魅力。這是人們喜歡許三多的原因。

其實,中國文化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沉穩、含蓄,就如太極拳般心平氣和、不急不躁。而且,古代聖賢也都在勸誡要戒驕戒躁。如“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如今,中國經濟、社會都發展進步了,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靜,多了盲目;少了腳踏實地,多了急於求成。

也許有人說,我們為什麼要崇尚平淡與從容呢?為什麼要甘於做一個平凡人呢?生活應該是充滿了激情與拚搏的。這很對,也是一個人應有的進取心。有這個想法不錯,但是現在缺的就是踏實、實事求是,從容、堅持不懈去為你心中目標奮鬥的一顆堅定的心。沒有這種沉下心來幹事的踏實,而浮躁、冒進,急於求成,那麼再高的目標,再華麗的理想都是霧裏看花,鏡花水月。

這裏提倡的平淡、從容不是和尚的四大皆空,也不是消極的回避,而正是積極進取的表現,隻有不動聲色,不為聲色犬馬所動,不為功利所誘,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那麼不正好是在縮短通向成功的時間嗎?試想,如果浮躁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急躁冒進,不遵循規律,差錯連連,那能做成、做好什麼呢?

“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這是宋代朱夫子的十六字箴言。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便總想找到一種獲得學問的速成術。他從15歲開始鑽研禪學。而到了中年,他才領悟到世間沒有速成的良方,於是他沉下心來,暗下苦功,方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浮躁冒進、急功近利,不能以寧靜致遠的心靈去生活、工作,那麼就會心力交瘁,最終一事無成。“寧靜以致遠”,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隻有平息浮躁,保持平淡與從容,才能安之若素,踏實沉穩。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壘成泰華岑。”這一出自宋代詩人陸九淵的詩句告訴人們:涓涓細流彙集起來,便能形成蒼茫的大海;拳頭大小的石頭壘起來,也能形成泰山和華山那樣的巍峨高山。隻要我們克服浮躁、寧靜淡泊、勤勉努力、腳踏實地,不論條件如何,總能做成一番事的。

那麼,該如何克服浮躁呢?

1.要知己知彼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兩人能力、知識、技能、投入要具有可比性,否則就無法去比,勉強得出的結論也是虛假的。掌握了知己知彼原則,人的心理失衡現象就會大大降低,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感覺了。

2.要有務實精神

務實就是“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精神,是開拓事業、踏實生活的基礎。沒有務實精神,這一切就會演變成急功近利,往往欲速而不達。

3.遇事要善於思考

在實際生活中,遇事要從現實出發,善於思考,不能隻跟著感覺走。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做一個實在的、有境界的人。克服浮躁,腳踏實地,有容乃大,戒驕戒躁,一步一步地走過人生。

浮躁是一種情緒,一種不可取的生活態度。人浮躁了,會終日處在忙、亂、煩、雜的應急狀態中,脾氣會暴躁,神經會緊繃,長久下去,便會被生活的急流挾裹而難於擺脫,一事無成。凡成事者,要心存高遠,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的牽製,看清自己的真正需要和意義,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才能生活有滋味,工作出業績,事業大發展。

放寬心胸才能避免悲觀

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寫道:“歎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也許我們在遭遇了許多挫折和打擊後,每當想起便會悲從中來,不能自己,不能自拔。悲觀、失落人人會有,人人也都經曆過,關鍵是要把心胸放寬,把眼光放遠,培養一種淡定、淡然的情懷。寵辱不驚,那麼悲觀也就煙消雲散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之所以有悲觀的情緒,往往是因為經曆了很多挫折和坎坷,對生活、對社會持有了消極的看法,繼而產生了悲觀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