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陪
用愛心和耐心陪孩子慢慢長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所學校裏,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拿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把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滿滿地表達出來,別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愛帶有任何的附加條件。
陪孩子一起活動
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可逆的,父母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多陪陪孩子,把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滿滿地表達出來,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幫助頗大。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前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她本人也是一位政治家,1972年英迪拉在大選中獲勝,成為印度第一位女總理,在位16年,政績赫赫,被譽為“印度鐵娘子”。但是這位鐵娘子對孩子卻關愛有加。
英迪拉·甘地小時候,因為父親與聖雄甘地聯手推動印度獨立運動,工作緊張而且危險,她隻能從多病的母親身上得到一點關愛,所以她的童年充滿了孤獨和不安。痛定思痛,她暗下決心,如果自己做了媽媽,一定要多抽時間陪陪孩子。
事實證明,她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即使是日理萬機,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她也會抽出時間和兩個兒子一起玩,一起讀書。
無獨有偶,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雖然公務繁忙,但他總是希望通過靈活安排時間來盡可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好跟6歲的女兒南希和4歲的兒子亞瑟待在一起。戴維·卡梅倫在接受英國《樂購》雜誌采訪時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典型的父親,跟孩子一塊兒去種蔬菜,一塊兒騎自行車,一塊兒玩遊戲。我最喜歡的就是跟孩子們一塊兒做飯。”
家是孩子心靈的歸宿,溫暖的港灣。家庭的溫馨和睦存在於家庭成員的豐富多彩的共同活動中,一起做飯、做菜,一起打掃、布置房間,一起慶祝節日、生日,一起走親訪友,一起郊遊、參觀,一起交談、爭論……在共同活動中,家人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響,互相學習,良好的親子關係自然就形成了。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說:“在家庭中,一個和諧的親子溝通氛圍至關重要。它簡直就是孩子性格和品格生長的土壤。”但是很多父母,都浪費了這個機會。他們總是以事業為重,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就撒手不管了,從來無暇顧及孩子。即使回到家,也會以工作很累為借口,不讓孩子接近自己,“爸爸,陪我一起去放風箏吧。”“別煩我了,沒看我正忙著嗎?就知道玩,作業寫完了嗎?”孩子隻好灰溜溜地自己去了。“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明天吧,寶貝,媽媽今天累極了,你自己玩積木吧。”孩子隻好獨自一個人去玩。還有的家長把孩子交給了電視、電腦、遊戲機,結果,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媒體兒童”。
當父母終於有一天想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孩子已經變得無足輕重。這個時候,再想去修補感情,為時已晚。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下班回到家已很晚了,他沒想到5歲的兒子正靠在門口等他。並且一見麵就這樣問道:“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當然,什麼問題?”“爸爸,你一個小時賺多少錢?”“這不關你的事。怎麼問這樣一個問題?”父親生氣地說道。“我隻是想知道。請告訴我吧,你一個小時賺多少錢?”小男孩乞求地說。“我一小時賺20元。”父親很不耐煩地回答說。小男孩從儲蓄罐裏拿出一把又一把的零錢,慢慢地數著,然後抬頭看著父親。“爸爸,我現在有20元了,我可以買你一小時的時間嗎?請你明天早點下班,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飯。”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對父母親情的渴望,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陪伴,陪伴孩子會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安全,有利於孩子完善人格的培養。
有的事情錯過了,或許可以重新開始,但是孩子的童年一旦錯過就再也回不了頭。如果我們不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陪伴在他們身邊,以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引導孩子,那麼就將留下終身的遺憾。
所以,無論父母有多麼忙碌,有多麼辛苦,應酬再多,都要盡可能地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和他一起玩玩積木、捉捉迷藏,體驗遊戲帶來的愉悅快樂;和他一起唱唱歌、打打球,體驗一下運動帶來的快樂;和他一起講講故事,念念詩歌,分享文學帶來的精神快樂;你還可以陪同他一起到外麵的世界走走、逛逛,體驗大自然帶來的無窮快樂……
不要以“自己忙,沒時間陪孩子”為借口。其實隻要用心,機會無處不在。
孩子起床,你可以問問他夢見什麼;可以利用接送孩子路上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分享今天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洗衣服做飯時,可邊做邊和孩子聊天;看電視、閱讀時,也可以就節目或書本的內容簡單地談談,還可以提些問題讓孩子思考;或者一起哼哼小曲,一起分享晚餐;可以在睡覺前陪孩子看一會書;可以在節假日與孩子逛商店、遊公園,可見事論事……總之,隻要和孩子在一起,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或者一句溫馨的言語都能給孩子帶來愛的溫暖,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多麼愛他。
給種子一片沃土
孩子健康的成長,需要和諧、愉快、充滿愛和上進心的心理環境,因此,如何保持、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每一個合格父母應該認真思考並努力做到的。
在加利福尼亞有一片高大的紅杉樹林,其中有一種叫做“大謝爾曼”,高70多米,樹圍有2米5左右,它被砍倒後,木料足夠建35幢帶5個房間的房屋。日本人種植一種叫“盆景藝術”的樹,它雖然隻有1米左右高,卻有著完美漂亮的樹形。“大謝爾曼”與“盆景藝術”種子的質量都不足0.2克,但長成後差別卻是巨大的,差別的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令人深思。
比較一下兩種植物的生長環境,我們就會有所得。“大謝爾曼”紮根於加利福尼亞的沃土,吸收豐富的水分、礦物質和陽光,最後長成一棵高大的植物,而當“盆景藝術”冒出芽時,日本人將它拔出泥土,除去直根和部分須根,故意抑製其生長,最後它就長成了一棵雖然漂亮但是很小的小型植物。
由此可以發現,不同的生長環境和條件會造成多麼大的不同。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就是一顆種子,他們最終是長成參天大樹,還是成為小型植物,家庭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烏魯木齊市少年管教所曾對少年犯作過一項調查,發現40%的孩子是由於父母離異無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有一個少年犯曾這樣說:“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吵架、打架聲中,瑟瑟發抖地度過的。”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現在很多父母的不正確做法,使家庭氛圍緊張,影響了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有的父母愛慕虛榮,苛求孩子的學習成績,什麼事情都要求最好的。吃要給孩子吃最好的,穿要給孩子穿最好的,上學要進重點學校,成績必須前十名,最好是第一,每年要力爭“三好學生”,甚至身高都要超過其他孩子一頭,事事要求完美,弄得孩子每天都在緊張的氛圍中生活,生怕一點兒做不好就招來父母的雷霆之怒。這樣的父母在中國占了大多數。
有的家長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就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繼續追求夢想的工具,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逼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特長班。也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有沒有這方麵的潛能。自己不會彈鋼琴,就逼著孩子學鋼琴,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就非要孩子上大學。
孩子在父母夢想的沉重壓力下,精神疲憊,學習沒有了興趣,甚至還產生了逆反心理,有個被媽媽逼著學鋼琴的女孩,就故意弄傷自己的手指來逃避。這樣的家庭氛圍也不利於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
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采取順其自然的做法,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愛玩就玩,想學就學,很少去約束孩子,這樣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這種放任自流的寬鬆環境。
美國著名家庭教育學家塔爾貝克曾經寫過一首小詩,非常好地概括了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挑剔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名利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寂寞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寬容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公平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
良好的家庭氣氛主要包括兩方麵。
一是溫馨和睦的愛的氣氛。這不僅要求父母相親相愛,還要求家長與子女關係融洽。當著孩子的麵夫妻不要吵架,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信任和體貼,以免給孩子精神上帶來苦悶。有個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在高考前夕,他的父母鬧離婚,嚴重影響了他的備考,結果孩子錯失了考入名牌大學的機會,父母後悔不迭,但是為時已晚。
二是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父母本身對知識就有巨大的興趣和追求,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無形的巨大力量。這與父母的職業、文化水平、經濟地位無關,關鍵在於父母的所作所為,如果父母每天看電視、玩遊戲、打麻將,那麼孩子不可能專心學習。
王強是新東方創始人之一,他的孩子已經以優異的成績被耶魯大學錄取。在他的家裏,幾乎所有的空間都被書櫃占領了,密密麻麻地放置了各種書。他把書分門別類,哪些書是他愛讀的,哪些書是孩子愛讀的,他的書孩子也可以去讀,他的家庭就是一個溫馨的圖書館,什麼書都可以找到。他說,他們家每天晚飯之後全家會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大家都在看,看完後會互相交流看書的心得。這樣日積月累一個很好的看書環境就形成了,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抱著一本看不懂的書津津有味地看。
可見,孩子健康的成長,需要和諧、愉快、充滿愛和上進心的心理環境,因此,如何保持、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每一個合格父母應該認真思考並努力做到的。
真的不打不行嗎
教育孩子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而不是高高舉起自己手中的棍棒,一旦傷害了孩子的心靈,我們將遺憾終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尤其是調皮的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該怎麼辦?很多父母選擇打罵孩子。打罵孩子是父母發泄負麵情緒、迫使孩子就範的最簡單最強烈的辦法。調查顯示,有12%~1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使用“打一頓”的方法。有些父母還振振有詞地說:“棒下出孝子。”
很多父母可能有過這樣的感受:罵完孩子或者打完孩子,自己心中的氣消了,舒服多了。可是他們忘了,所有的痛苦卻都轉嫁給了自己最愛的孩子,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傷害。
父母在打罵孩子時,多半是認為孩子“不聽管教”,而且事後也總是把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著自己走到這一步,“不打不行”。
有一位家長對兒子期望很高,兒子在她的高期望值下並沒有變得多麼出色。更讓她傷心的是,有一天,她錢包裏一張十元的鈔票不翼而飛,隨即發現了兒子書包裏的玩具。於是,她第一次狠狠地揍了兒子一頓。事後她將錢包鎖起來,但孩子還是有了第二次。一怒之下,她拉著兒子站在樓道裏,一邊打一邊罵:“你這個小偷。”鄰居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探出頭來看。兒子的臉煞白煞白的,卻沒有哭。第三次她忍無可忍,拉著兒子就走,說要把他送到公安局去。兒子臉上既驚恐,又麻木。
我們可以看到,媽媽的打罵並沒有讓孩子“改邪歸正”,反而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所以說,在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的時候,對孩子實行打罵的辦法,其實是非常不恰當的。
打罵孩子會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除了給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造成傷害以外,還會嚴重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並且會讓孩子誤以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孩子長大後,遇到讓自己不滿的事情,也會使用暴力,或者通過暴力發泄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