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們一起成長: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來02(2 / 3)

打罵孩子隻能短時間內改善孩子的行為,但孩子改善行為的目的是怕挨打而不是自覺行為,在不會受到父母毆打時,比如說,孩子長大後有了自衛能力或者遠離父母時,仍然會這樣做。

所以,父母應該花心思去尋找其他更好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而不是簡單的打罵。

《藝術人生》裏采訪台灣歌手齊秦,他曾提到過他叛逆的青少年時期。那時他喝酒、打架,半夜三更才回家,一回家就跪在地上等著父親的鞭子和訓斥。然而有一天他打完架回家,像往常一樣跪著等待挨罵,卻發現父親隻是背對著他說了一句:“去睡吧。”齊秦內心一下子受到觸動,從此便改邪歸正,踏上了音樂之路。

你看,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反而自覺起來,主動反省自己的錯誤,效果要比打罵孩子好得多。

首先,身為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理解。

平時,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和他們一起遊戲一起玩樂。學會傾聽孩子的談話,把它當做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父母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同時,孩子了解了父母的苦心,也會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努力。

其次,父母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對待孩子。

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級的關係,不要高高在上,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平等地對待孩子,多聽聽他們對各種事情的看法,並鼓勵孩子按自己的方案做,這樣孩子就會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成熟,也比我們想象的強大。

如果我們總是采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這做那,那麼孩子就會逐漸喪失主見或者產生逆反心理,反而做錯事情的概率會更高。

最後,父母要懂得寬容,給孩子自我反省的時間。

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多時候他們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是跟不上大人的,這個時候,父母要多一分耐心與寬容。打罵是沒用的,隻會讓孩子更糊塗膽小,不敢去嚐試。給孩子明確指出做錯的地方,孩子也有分辨能力,當他通過父母的講解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下次肯定就會懂得如何去更好規避了。

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犯了錯誤,自己的內心已經感到很內疚,這時候父母要給孩子自我反省的時間,粗暴的打罵反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每一個孩子都是懶羊羊

麵對有缺點的孩子,父母不僅要安慰孩子、鼓勵孩子,幫助讓孩子樹立信心,更要注意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孩子揚起生活的風帆,創造人生的輝煌。

《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熱播,讓孩子和家長看到了一群性格各異的可愛的小羊,按理說最受歡迎的應該是機智勇敢的喜羊羊,每次羊村出現危機都是喜羊羊挺身而出,解救大家,誰知到一詢問,在孩子眼中,懶羊羊才是最可愛的角色。有個孩子對媽媽說:“您難道不覺得懶羊羊的粑粑頭很可愛,很有個性嗎?另外懶羊羊還有一副迷死人不償命的可愛外貌耶!”片中懶羊羊的許多經典語錄也在孩子中間很流行,像“灰太狼大叔,難道你就忍心吃掉我這麼可愛的女孩子嗎?”“我是為睡覺而生的高貴的羊。”“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一起奔向黃昏吧!”“我是懶羊羊,我要吃東西,吃很多東西,吃完要睡覺,睡個大懶覺,懶覺睡多了,再去吃東西”。

仔細想一想,為什麼懶羊羊會得到如此高的支持率?根本原因就是懶羊羊不是一個完美的形象,它身上有許多缺點,但是正是這些缺點才讓它更加貼近孩子真實的生活,才顯得栩栩如生,因而得到孩子們的喜愛,甚至超越了主角喜羊羊。

生活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怎樣對待孩子的缺點,是我們每一位父母教育孩子時,必須麵對的重要課題。

首先,我們要轉變對孩子缺點的看法,我們有時候對孩子缺點的處置方法不當完全是我們的認識方法不對。

大科學家牛頓醉心於實驗,一次朋友來看望他,直到中午也等不到人,傭人給牛頓準備的午飯都快涼了,朋友和牛頓開玩笑,就把他的飯都吃了,然後沒有打招呼就離開了。等到牛頓從實驗室出來,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地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後離開飯桌,又鑽進實驗室。

這件事很可笑,生活中孩子也會做一些這樣的傻事。但多半會被家長看作“不用心”、“腦子不靈活”,當孩子醉心於某件事,以至於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的呼喊聲;或是玩得過分投入,忘了上廁所,尿了褲子;也可能讀一本有趣的畫冊,忘記了寫作業;或者癡迷踢足球打破了鄰居的玻璃……於是就會被家長批評或責罵。

意大利女星索菲婭·羅蘭在她的傳記裏寫過這樣一段話:“他們嫌我屁股太大,嘴巴太大,但是,我喜歡它們。我隻有每次將眼線描得粗粗的,嘴巴畫得滿滿的,才確定鏡子裏的女人還是我——從我出生它們就是這樣。所以,我樂意它們保持自然的樣子。而且我知道,它們不是缺點,是特點。”

其次,對待孩子的缺點不要簡單粗暴。在我國,很多家庭中,有缺點的孩子被嗬斥與責罵是家常便飯,因為父母們認為,這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豈不知,百分之百的孩子會認為,大人們這些無休止的嘮叨與責罵,簡直就是黑暗統治,特別是對一些有缺點的孩子,更是一場災難。父母們也許不知道,沒完沒了的嘮叨與責罵,會徹底擊垮孩子的自信,會促使孩子更加沉淪。

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內疚和痛苦。大人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麵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隻會讓他覺得丟麵子,覺得煩;他為了保護自己的麵子,為了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隻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痼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愛孩子是一種理解,更應該是一種尊重,別人家的孩子3歲會唱童謠了,而自己的孩子還不會說一句清晰的話語,但是聰明的父母會在孩子說出第一句完整話語的時候,無比欣喜地鼓勵他,欣賞他,畢竟孩子通過努力,今天超越了昨天,這就是成長。

傑克小時候失去了父母,和奶奶相依為命。他很喜歡畫畫,並且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他的偶像就是大畫家比爾。

這一天,畫家比爾在當地舉辦畫展,傑克高興地跑去參觀,沒想到回來後,傑克滿臉沮喪,他把自己的畫都撕得粉碎。奶奶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傑克說:“我看了比爾的畫,覺得自己的畫,毫無價值,看來成為像比爾那樣的畫家是毫無希望了。”

這時,奶奶拿出一幅畫,讓傑克看看怎麼樣,傑克看了看,直搖頭,認為這幅畫還不如自己畫的,用筆稚嫩、粗糙,立意不明,不值一文。奶奶說:“我要把這幅畫給比爾看看,讓他做出評價。”

傑克和奶奶一起來到畫展的所在地,找到了比爾。比爾看完奶奶收藏的畫搖頭說:“這畫畫風簡單。”奶奶輕聲地問比爾:“請你判斷一下,這幅畫的作者如果堅持下去,能不能成功?”比爾十分肯定地說:“毫無希望,他沒有畫畫的天分。”

這時奶奶說,這畫是她的一個學生畫的。幾十年前她在一所幼兒園當老師,當年那個學生是全班畫畫最差的,交作業時他沒有勇氣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正麵,而是寫在了背麵。她沒有批評那個學生,反而鼓勵說畫得很不錯,有自己的特點,要是繼續努力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而當年那個學生就是現在的大畫家比爾本人。

傑克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這活生生的事實簡直是不可思議。

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們總會在一些方麵有不足甚至是缺陷。這時候,如果連父母都看不起他們,甚至嘲笑他們,那孩子會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從而毀了孩子的一生。

賞識孩子,不僅僅表現在誇獎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也不僅僅是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和勇敢,還包括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短處甚至是身體的缺陷。通過賞識和鼓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彌補缺陷,從而健康地成長。

琳琳上幼兒園了,她最不喜歡上的課是手工課,因為她總是不能順利地做好老師教的內容,她的手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靈巧。為此,她非常苦惱,回家問媽媽,媽媽對她說:“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你可能不如別人手巧,可是你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優點。再說了,媽媽小時候還不如你呢,你看我現在不是什麼都會做嗎?”

媽媽的話讓琳琳信心大增:對啊,我雖然不如別人手巧,但是我能唱出好聽的歌曲,還會給其他小朋友講故事呢。

麵對有缺點的孩子,父母不僅要安慰孩子、鼓勵孩子,幫助讓孩子樹立信心,更要注意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孩子揚起生活的風帆,創造人生的輝煌。

愛孩子就要相信孩子,對孩子有正麵的期待。

教育就是馬拉鬆比賽

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人格和麵對人生的信心與勇氣,不要在意孩子分數的高低,不要怕輸在起跑線上。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父母就信奉這樣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這個觀念在多數父母心目中早已天經地義;多數家長自孩子出生起,就把大部分的精力、財力用到了孩子的培養上。

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天,一位年輕的媽媽慕名前往,請教名人一個問題:“我的孩子剛剛三個月,那麼我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他進行教育為好呢?”名人的回答是:“要抓緊啦,你已經耽誤了三個月。”

這則故事激勵和啟發了我們很多的家長,原來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是越早越好。

於是,各種特長培訓班、學習補習班、家教層出不窮,好像稍有懈怠就會貽誤孩子的一生,恨不得孩子馬上成為“神童”、“天才”,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方法隻有一個——逼迫孩子,揠苗助長。父母對孩子是“隻問分數高不高,不管心情好不好”。多少孩子披星戴月地學習,仍然滿足不了家長的期望。

《廣州時報》曾報道過這樣一則事例。吳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為孩子同時請了六個家教:一個遊泳陪練,一個教象棋,一個教數學,一個教外語,一個教鋼琴,還有一個教繪畫。由此可見這位老板家長的良苦用心,他是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全人”啊。有人曾疑惑地問孩子哪有這麼多時間來做這麼多事,吳先生說,他每天都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到“時”到“分”,每天都要搞到晚上11時至11時30分。

這樣做的結果是,父母和孩子的身心都很疲憊。孩子的成績是提高了,但生活的樂趣沒了;孩子的特長是有了,但是主動學習的興趣沒有了。求知本是人世間無上的快樂,多數孩子感受到的卻是一場無盡的苦難。

著名作家鄭淵潔寫過一篇博文:“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認為,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隻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鬆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鬆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