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們一起成長: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來02(3 / 3)

鄭淵潔的一段話準確地道出了現在家庭教育的弊病。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三天兩早晨的事情,所以我們古人才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要遵循自然規律,像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展開一樣,孩子在童年時代最重要地是打好身體基礎,保持求知的興趣,父母一定要以人為本,耐心地引導孩子去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看、去聽、去感覺,而非一味地將枯燥的知識硬塞給孩子。

美國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格塞爾認為,支配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成熟,一個是學習。兩者權衡,成熟更為重要。他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雙生子爬梯。其中一個從出生後48周起,連續6周每天做10分鍾爬梯訓練,到第52周,他能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另一個從53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兩周以後,不用別人幫助,他就可以爬到樓梯的頂端。由此,格賽爾得出結論:不成熟就無從產生學習,學習隻是對成熟起一種催化作用。無目的地提前訓練,可能給孩子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人和事的興趣,甚至影響他們對生活和未來的態度。

這一結論在現實中也得到了驗證。

由於教育觀念不同,美國的孩子從小沒有家長、教師的“逼迫”,沒有成績排名的“威脅”,許多國際性的比賽也勝不過中國的孩子,但是最終結果怎麼樣呢?長大後,在科學研究、事業打拚等方麵,我們卻輸了。贏在奧數的孩子卻輸在了諾貝爾。所以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贏一段時間,而輸一輩子;西方的教育是輸一段時間,而贏一輩子。

人生是一場長跑比賽,最後的排名才是定論,一開始就衝在前麵不一定是好事情。

為此,我們的家長要靜下心來思考一番,什麼是孩子一生的關鍵。為什麼在學校中成績優秀的孩子走上社會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應該首先關注的是什麼?無數事實證明:好成績不是孩子一生成就的根本。

父母不要把上名牌大學、考上狀元作為子女教育的終極目標,人生是場萬米長跑,講究終身學習,有些家長在應試教育下拿鞭子拚命抽著孩子用100米衝刺速度跑1萬米,過早把孩子潛力用盡了,後來的9900米也就跑不動了。更現實的是,首份《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無奈地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國各省狀元全軍覆沒,沒有發現一個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麵的傑出人才。

上海南洋模範中學曾分析過畢業自該校的23位院士的學習檔案,發現他們高三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名列年級前10名的僅有5人;從分數段看,居於前30%的有15人,居於中間40%的有2人,而居於後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學,他們中的大多數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人格,和麵對人生的信心和勇氣,不要在意孩子分數的高低,不要怕輸在起跑線上。

讓愛無條件

家長有條件的愛,實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是自私的表現,如果每個父母都能拋去功利心,一生都用純正的愛去溫暖孩子,那麼孩子一定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賞識教育的提倡者周弘說:“多少家庭,孩子一上學,幸福的家庭就沒有了,不幸的家庭卻誕生了。”這是為什麼呢?根源在於父母之前無私的愛出現了“變異”,變得有些自私和功利,缺少了寬容和博大。

孩子的學習成績好,皆大歡喜,孩子的成績不好,父母的臉色立刻就發生變化。於是,每次拿著成績單回家的孩子就像是赴一場“鴻門宴”。

有位父親,自女兒降生以後,就歡喜得不得了,精靈似的小姑娘招來了周圍人無數的讚美,走到哪裏都會成為“生活環境”的中心,這一切使父親的愛更加濃厚地把女兒緊緊包圍起來,甚至這位父親懷疑,這樣下去,還沒有等女兒長大,自己就被幸福感撐爆了。

可是,沒等到幸福感爆發,這位父親的驕傲就受到了打擊。

女兒小學一年級的期中考試隻考了85分,位列全班的倒數第二名,爸爸騎自行車回來的路上一言不發,女兒從來沒有看過爸爸那樣可怕的臉色,也不敢吱聲,好像自己犯了什麼罪似的,每次回來爸爸都是把女兒從自行車上抱下來,這次卻是把自行車歪了歪,讓女兒自己跳下來,女兒頭一次做“高難度”動作,有些慌,崴了一下腳,咬咬牙,沒敢喊出來,爸爸率先走進屋門。

一整晚,女兒都沒有敢和爸爸媽媽搶電視看,做完作業,就睡下了。

女兒學習上的不良表現,讓爸爸感到了丟臉和氣憤,於是,這位父親的愛便打了折扣。

如果以後,女兒沒有別的女孩兒漂亮,考不上名牌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那父母就不再愛她了嗎?我們愛孩子是因為他們能夠滿足我們的虛榮嗎?愛一旦有了功利的色彩,就讓父母和孩子失去了最美好的一麵。

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序言中所說:“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與愛,就成了汙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也逃不了一個空虛。”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父母有一種“輸不起”的心態。這就造成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愛附加了太多的不應有的功利成分,他們把孩子的成績作為交換自己愛的條件,表現優秀就愛意濃濃,成績較差就冷眼相對,這樣做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

這種有條件的愛是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恐懼、不信任的根源。孩子會質疑父母的愛,進而懷疑愛的本身,失去對愛的信任,造成逆反心理甚至心理失衡。

有一對夫婦望女成鳳心切,從小就對女兒高標準,嚴要求。從小學到初中,孩子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點兒自由都沒有。女兒一直表現很優秀,中考時,以優異成績考入了重點高中。父母給她定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考上清華。女兒幾次跟父母提出自己壓力太大,但是父母絲毫不理解,繼續對孩子施壓。最後女兒心情煩躁,不能學習,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父母這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學習成績不能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更不能作為給予愛的條件。放下功利心,找回平常心,相信你的孩子,給他們最完整、最真誠的愛,那才是他們成長最好的動力。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根植於愛”,一位著名的外國教育家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了愛就沒有教育”,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有無限的潛能,都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有的數學好,有的英語好,有得作文好,有的雖然學習成績平平,但在其他方麵卻有過人之處。我們不能事事讓孩子都拿第一,更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和喜好為出發點,武斷專橫,對孩子橫挑鼻子豎挑眼,不分青紅皂白亂訓斥。

家長有條件的愛,實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是自私的表現,如果每個父母都能拋去功利心,一生都用純正的愛去溫暖孩子,那麼孩子一定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不急不躁教孩子

不要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步激發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能力,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給他們時間,而不是一味地催促逼迫。

“鄰居家的琳琳都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學完了,可咱們家鵬鵬1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熟練,這可怎麼辦?”媽媽向爸爸抱怨道。

這時候,鵬鵬走了進來,手裏抱著足球,滿臉的灰土,媽媽一看立刻火冒三丈,馬上數落起來:“你看看你,就知道玩,將來上學可怎麼辦呀?快快快,洗洗澡,晚飯前,把剛學的五個生字寫10遍。寫不好,別吃飯!”

鵬鵬馬上扔掉小足球,滿臉委屈地走向自己的小書桌。

一年級的知識孩子上了學自然會學到,可鵬鵬的媽媽已經等不及了。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急躁的心態:

孩子笨手笨腳地扣紐扣、係鞋帶,父母等不及,不是訓斥,就是自己代勞;

孩子學不會騎自行車,父母等不及,恨不得自己騎上去;

孩子數學題不會做,父母等不及,三句話兩句話就把答案告訴給了孩子;

孩子參加比賽的模型做不好,父母等不及,請來專業人士代做;

……

也許父母認為何需等待呢,我們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等待的過程還不如自己親力親為來得更省心省事。可是,你想過嗎?父母這樣做等於剝奪了孩子思考、探索、鍛煉、成長的機會,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事呢?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一書有這樣一段話:

“兒童的智慧是天然的,讓他不受打擾地成長,比成人有意塑造好得多。兒童用他的感覺係統認識世界,所學總能同他的生活聯係起來。隻要他所學的東西跟外界事物配上對,兒童的智能就會得到發展。如果小學六年,從6歲到12歲,孩子一直是在這樣發展,那他成長起來不得了。

“所有的兒童在認識新的事物、在掌握事物本質的時候,都有一個過程。超過他心智水平的東西他記不住,他隻能記住和他的心智狀態相匹配的東西。但過一段時間,他會突然發現新事物和他已經掌握的東西之間的差別,這種對差別的認識說明兒童的認識能力在逐漸上升。但這之前成人不能著急,要等待。”

現在的父母缺乏的就是耐心地等待,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養成才,甚至有些家長會采取揠苗助長的愚蠢做法,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有個故事也許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有個孩子無意中撿到一個蝴蝶蛹。幾天後,他觀察到蛹上出現了一個小孔,過了幾個小時,蛹裏麵的蝴蝶奮力扭動它的身體,想從小孔掙紮出來。

孩子看了很久,等不及了,決定要幫這隻小蝴蝶一把,就用剪刀將蛹的出口再多剪開些,心想這樣小蝴蝶就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應該很快就可以出來了吧!結果蝴蝶輕鬆地從蛹裏出來,身體明顯腫大,翅膀卻又細又弱。

此後,這隻蝴蝶的翅膀並未如預期般長大,它隻能拖著腫大的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沒有經過蛻變的過程,讓它失去了飛行的機會。

孩子從出生到成才也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就像小蝴蝶從蛹中掙紮出來一樣。孩子蛻變的過程就是需要我們家長等待的過程,所以,睿智的父母要學會等待,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父母不要過分在意孩子目前的表現,醜小鴨的故事在生活中屢屢上演,如果因為孩子某些不好的表現,就失去等待的耐心和信心,那麼就有可能看不到醜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

一個孩子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含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個孩子不愛上學,上課時心不在焉,像是白日做夢,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有一次老師問他1+2等於多少?他回答是3,看到老師拍桌子,又改口說是2。同學們都說:“那家夥是個呆子!”

一個孩子在小學畢業時因為成績不好沒有拿到畢業證,念初一時,因為數學不及格而不得不補考。

如果你是這三個孩子的父母,你會不會心情憤懣,一臉絕望呢?

可是你猜猜,這三個孩子是誰?他們分別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被譽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所以,不要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步激發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能力,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給他們時間,而不是一味地催促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