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們一起成長: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來03(1 / 3)

第一章 陪 第二章 放

給孩子獨立自由的空間

教育專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作為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想法,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其自由自在地舒展與發展。所以,作為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別打亂孩子成長的正常秩序,讓孩子適時成長。

讓小鬼當家

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從生活的各方麵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王駿,身高1.80米,高中一年級學生,是班裏的大高個,勤奮好學懂禮貌,看外表,絕對是一個男子漢,可是他非常愛哭,哭起來就像個幼兒園的孩子。

王駿在一所寄宿製的重點高中讀書。一次晚自習課上,老師發現王駿的情緒不對,就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他出了什麼事?王駿搖搖頭說:“我想家!”然後,淚水就再也控製不住,竟然大聲哭了起來,老師知道原因後,半哄半批評地說:“你都是高中生了,怎麼還因為這點事哭?”王駿哽咽著說:“我還小呢!”緊接著哭聲更大了,惹得同辦公室的老師都樂了。馬上就要成年的孩子,心理還這樣幼稚,讓老師們很詫異。

此後,經老師了解才知道,原來,王駿上小學後不久,爸爸因意外去世了,家裏就這一個孩子,所以一家人對他倍加嗬護。用媽媽的話說:孩子要是摔一跤,會有三四個大人同時過去扶他。到這所高中上學前,王駿從來沒有自己單獨上下過學,總是有人接送,終日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初中畢業了,還要求與媽媽睡在一個房間。媽媽一旦拒絕他,他就說:“我還小呢!”媽媽沒脾氣,隻好一切都由著他。

如今,王駿和其他同學一樣,開始住校生活,一切都要自理,所以王駿很不適應。

一個孩子由原來的一切都由大人包辦代替到現在的無依無靠,一切必須自理,無異於天塌下來了,靠山倒了。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手足無措,沒有人幫助他,他也不好意思求別人,隻能用哭來發泄。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生理心理的各項功能都還沒有發育成熟,他無法獨立生存,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顧。隨著孩子身心發育的健全,他學會了爬行、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漸漸地,孩子學會了與他人交往,學會了自己出門……這些都表明,孩子越來越獨立,他需要獨立地麵對生活,學會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才能夠獨立地生存在這個社會中。

但是,在許多父母心裏,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他們已經習慣了“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把孩子當成弱者,有時候他們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奴仆,孩子就是自己的皇帝。他們給孩子喂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洗臉,幫孩子收拾書包,幫孩子做作業……基本上能幫的都幫了。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完全依賴於父母,他們四體不勤,無法獨立生活。

實際上,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對於孩子的終身發展來說,獨立性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當孩子跨入校門時,隨之而來的是需要獨立麵對校園裏的事物,如果他無法獨立麵對這些事情,就會影響孩子在學校裏的人際交往,還有可能會使孩子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正如美國權威兒童教育博士詹姆斯告誡父母的一樣:“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所以說,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從生活的各方麵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比方說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立的、可以自由活動的小房間或者小角落,在這個屬於孩子的空間裏,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布置、設計,包括選擇書桌、書櫃、玩具、圖書、裝飾品及各種學習用品等。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空間裏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養幾條小金魚,養幾盆花等。隻要孩子能夠獨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他就覺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最關鍵的是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潛力,就像植物一樣能夠自長,教育者隻需要給他們提供環境和條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那麼,深藏在孩子內部的各種潛能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自己吃飯、穿衣,盡管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吃飯會撒得滿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齊,但是,孩子也能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父母不用可憐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對孩子過分求全責備。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隻要願意做,我們就鼓勵他。

做家務確實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心做成壞事,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說:“我說你不行吧,下次叫媽媽來做!”這樣,不但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還會打擊孩子嚐試獨立的積極性。明智的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並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孩子獲得成功以增強自信,還要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力量,感受自己有貢獻,巧妙地激勵孩子。每次讓孩子做完事情,家長都要表示感謝,告訴孩子,如果沒有他的援手,自己做這件事有多麼困難,由於他的幫助,節約了多少時間或體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幫助人的。“有人需要我”,內心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心情快樂了,行為就會更加主動。

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越來越強,心理也會強大起來。

尊重孩子的選擇

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的判斷力。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愛護孩子的未來。

一對夫婦花了80萬元人民幣送自己15歲的孩子去美國讀中學。孩子讀了一年以後回國探親,見到父母後,竟然說“你們花那麼多錢是活該,是你們讓我受了那麼多的委屈”。

孩子為什麼說出了如此絕情的話?原來,“留學”的決定是父母做出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自理能力差,離開父母的照顧以後,生活很是艱難。他起初連衣服都不會洗,隻會“挑幹淨的穿”,後來居然二十多天都不換衣服;他交際能力差,遠離了親人,又沒能結交新的朋友,感到非常孤獨;由於缺乏自立自強精神,還受到了其他同學的歧視,心裏很失落。所以,見到父母說那些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主,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父母這樣做還有自己的理由,他們認為孩子的年齡小,知識閱曆都不夠豐富,所以,為了孩子的前途和發展,父母就應該替孩子做主。這樣做,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一位旅居國外的女士帶著兒子去外國朋友家做客,晚餐席上,熱情的女主人問孩子喝點什麼飲料,這位女士搶著回答說:“隨便,大人喝什麼孩子也喝什麼。”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說:“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但這位女士還是堅持己見,最終孩子隻好喝和媽媽一樣的飲料。

中國人總是習慣對孩子說“你還小”、“你不懂”、“聽話才是乖孩子”……以此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一旦遇到需要孩子自己表態或作出某種選擇時,他們就會顯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歸根結底,這種懦弱性格與我們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在一些家庭中,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是我的,我想讓他怎麼樣,他就得怎麼樣。

其實,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是幼稚的、可笑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父母必須尊重他們的想法,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尊重孩子對自我世界的決定,那麼,他會因而發展出自我約束能力和強大的動力,從而會有一種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這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對每個人來說,隻有自己才能真切地決定未來的一生如何度過。所以,不要嚐試去幹涉孩子對自我生命的決定!從吃什麼,喝什麼,喜歡什麼衣服,報什麼興趣班,到上什麼大學,選擇什麼工作以及走怎樣的人生道路,由小及大,我們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比爾·蓋茨青少年時期,一家人住在美國西雅圖市。他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都是西雅圖市頗有名氣的人物。小蓋茨小學畢業後,父母將他送進了西雅圖市一所名叫“湖濱中學”的私立中學。

蓋茨中學畢業時,很想進入哈佛大學讀書,這也是父母的最大心願。但是在專業的選擇上,父親與兒子卻發生了嚴重分歧。蓋茨的父親在美國律師界的聲望很高,他十分希望子承父業,所以主張蓋茨選擇法律專業。但蓋茨對學法律當律師沒有多大興趣,他熱衷的專業是數學和計算機。

父親經過冷靜反思,意識到若強迫蓋茨學法律,隻會扼殺他在計算機方麵的特殊天賦,對兒子的長遠發展肯定是極其不利的。最後,父母尊重了蓋茨的專業選擇,決定由兒子做主,讓他在計算機領域自由發展。

然而,更大的分歧是在蓋茨進入哈佛僅僅一年後:蓋茨決定離開這所世界知名學府,與朋友一起創辦計算機公司。這對他的父母來說是一個棘手的難題,他們百思不解,開始時也極力反對,但到最後不得不尊重兒子的選擇,任由兒子自主創業。

比爾·蓋茨自己做主的這次重大選擇,無疑改變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成為全球“電腦王國”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的基礎。

比爾·蓋茨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的,在他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退學創業這幾個重大問題上,都給予了他有力的支持。也成就了蓋茨今日的輝煌。

所以,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的判斷力,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愛護孩子的未來。

“虧欠”你的孩子

要想孩子擁有健康和活力,就要在生活中“虧欠”孩子,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提高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