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們一起成長: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來03(2 / 3)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加拿大山區駕車旅遊,經常看到路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飽的熊是死熊”。剛看到時不太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熊被喂飽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問同車的夥伴,夥伴說: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就十分好奇,從車裏扔東西給熊吃,熊嚐到了“甜頭”後,就老在路邊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喂它們食品時,有的熊就會被凍死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人們的牌子,告訴大家,把熊喂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說“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相信這個故事對很多父母都會有所啟示。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關心和愛護,那麼孩子就會成為“喂飽的熊”,失去了生存的能力。這絕非危言聳聽,2009年,在河南農村,一個23歲神誌正常的小夥子,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裏。這就是活生生的事實。

這個孩子叫楊鎖,從小就被父母溺愛,8歲時,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不讓他走路。有時,他也想幫著父母幹活,但是,父母怕他累著就讓他到一邊去玩。楊鎖頭腦聰明,但是學習不努力,作業根本不做,老師稍對他嚴厲,父母就找到學校,弄得老師沒有辦法。

楊鎖13歲那年,父親因為肝病去世。可是,母親仍然寵著楊鎖,一點農活也不讓他幹。到後來,楊鎖的母親身體越來越不好,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時,楊鎖根本不幹,一不高興就打母親。就這樣,他母親承擔著一切農活和家務,結果積勞成疾。楊鎖18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

母親去世後,楊鎖失去了生活的靠山,別人給他介紹了幾份工作,都因為他怕累沒有幹成。因為沒有錢,他賣光了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最後就到村裏各家討飯吃。有位老人說:“他從來不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村裏人給他的肉、菜,他都掛在屋簷上,一直放臭也不做來吃。”

最後,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活活餓死在家中。

從另一個角度說,是父母的過度溺愛害死了他。由於父母的過度溺愛,使他像寄生蟲一樣吸附在父母身上,吸附在父母這棵樹上,一旦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失去養分,由於缺少自理與生存的能力,生命也就會隨著供養者的離去而消失。

這個案例應為天下溺愛孩子的父母敲響的警鍾,引以為戒。希望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正確、要科學;希望我們的父母要學會“狠心”、學會“放心”、更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和健全的發展。

科學家曾經做個這樣一個試驗,把一批白鼠分成兩組,一組白鼠每天都被喂得飽飽的,它們吃完了就睡,睡醒了再吃;另一組白鼠每天隻喂半飽,因為吃不飽,這組白鼠隻能到處尋覓食物,東奔西跑。半年後,科學家看到的是:每天吃得飽飽的白鼠不是得病了,就是死掉了,而那些到處尋覓食物的白鼠卻很健康地活著。

所以,要想孩子擁有健康和活力,就要在生活中“虧欠”孩子,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原因不言而喻,沒有吃飽的白鼠在尋覓食物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擁有了健康和活力。

首先,父母不要在生活中大包大攬,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著做。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在孩子的擇友、穿衣打扮、生活方式、課餘生活、愛好興趣、零用錢、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等方麵都要充分放手,父母隻做一些必要的指導。父母事事包辦是可怕的,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畫家、作家劉墉曾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麵麵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養成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孩子養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家長要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自己的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是不可能的。失去靠山的孩子才會積極主動地做事情,能力才會得到不斷提高。

其次,要給孩子必要的負麵刺激。所謂負麵刺激,是指那些令人產生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刺激。很多父母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主動替孩子保駕護航,這樣的孩子很難有鍛煉的機會,養成了過度依賴的心理,事事靠父母。可是父母不是萬能的,等孩子長大了,還是要自己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不知所措,失敗後一蹶不振。

所以,除了正麵教育以外,父母還有必要適度適時地施加一些負麵刺激。該碰的釘子就要碰,該受的苦累就要受,該動的腦子就要動,該受的批評就要受。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很好的磨煉,懂得珍惜、感恩、尊重、自立。如果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設置一些困難,鼓勵青少年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會有利於增強孩子的生活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誌。

魚缸裏的魚長不大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一方可以暢遊的池塘,絕不能把孩子局限在魚缸裏,因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

走進美國超大公司紐約總部,迎麵就可以看見一個漂亮的魚缸。十幾條美麗的熱帶觀賞魚在魚缸裏遊來遊去,很多人走到這裏都忍不住駐足觀賞一會兒。兩年過去了,魚缸裏的魚還是原來那麼大,沒什麼變化。

一天,有個人不小心把魚缸打破了,人們手忙腳亂地把撒了一地的魚兒放進門前廣場中的噴水池裏。沒過多長時間,人們發現,那些魚竟然長大了很多。

對於魚的突然長大,人們疑惑不解,有的說可能是因為水池裏的水是活水,有利於魚的生長;有的說水池裏可能含有某種礦物質,是它促進了魚的生長……但有位專家告訴大家,那是因為魚活動的空間變大了。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魚缸法則”。

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就好像那些“魚兒”,如果父母用自己的愛和關心把孩子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即使孩子再有一顆長大的心,也不會有好的發展。孩子的身體活動空間和精神成長空間決定著他們的成長。心有多寬,舞台就有多大,要想讓孩子長大後能從容地應對生活,發展事業,就應該盡量拓寬孩子的生長空間,讓其在寬鬆廣闊的環境中自由成長。

在中國,多數孩子感覺自己的生活是“不自由”的,因為父母對孩子實行盡可能的控製。小時候,孩子的活動被限製在臥室或起居室內,或限於母親的身旁,充其量不超出母親的視線。孩子想到戶外去自由活動或到鄰居家找同伴玩耍總是不被允許。稍大一點,孩子學習什麼,做什麼事情,交什麼朋友……父母都要一一幹涉,父母在孩子麵前,擺出絕對權威的架勢,強調孩子要聽話,要服從,用各種清規戒律約束孩子,防止和製止孩子的獨立行動。

在公眾場合,我們經常看到父母對孩子發出各種指示和禁令,如不許淘氣,不許鬧,不許亂跑,坐著不許動,手不許這兒摸那兒摸,身體要坐直……沒完沒了地指責和糾正。

這些家長很快就會發現在自己控製中的孩子畏首畏尾、膽小懦弱、獨立性差……這些都是父母的過度關愛和幹涉造成的。

一位父親發現自己10歲的兒子性格內向,對新鮮事物缺乏同齡孩子應有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對新知識沒有挑戰精神,總是采取回避的態度,而且不願與人交往,常常一個人坐在屋子裏發呆,為此他很發愁,找到一名心理專家谘詢。

專家通過了解得知,這位父親事業有成,是一位成功人士,在家中表現得非常強勢,喜歡發號施令,無論什麼事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見。他總是心安理得地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事情,每當孩子有了新鮮想法時,總是被他以各種理由否定。日子久了,他的孩子就變成了言聽計從、俯首帖耳的所謂“乖孩子”。不敢嚐試任何事,害怕父親責怪他。做事沒有主見,缺少“男子漢氣”,事事都要向他的父親請示。

專家最後告訴這位父親,孩子有病,但病根在你身上。你不要大男子主義,孩子就會有男子漢氣。

教育專家陶行知指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作為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想法,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其自由自在地舒展與發展。

首先,要適時放手。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父母應該適時放手,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讓他自己學著去處理一些事情。不要過分的擔心孩子處理不好,大膽讓他們去做,即使做錯了也是學習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收拾房間,自己上下學,自己交朋友等,總之父母不要麵麵俱到,讓孩子感覺“無事可做”,俗話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讓孩子在廣闊的真實的生活中鍛煉自己。適時放手,是一種目光長遠的愛。

其次,解放思想,不要讓自己的觀念束縛孩子。

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問一群孩子:“花兒為什麼會開?”

第一個孩子說:“花兒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陽。”

第二個孩子說:“花兒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給頂開了。”

第三個孩子說:“花兒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誰的衣服更漂亮。”

第四個孩子說:“花兒想看一看有沒有小朋友把它摘走。”

第五個孩子說:“花兒也有耳朵,它想出來聽一聽小朋友們唱什麼歌。”

年輕的幼兒園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原先準備的答案十分簡單,簡單得有幾分枯燥——“花兒為什麼會開?”“因為天氣變暖和了!”

孩子的想法往往是海闊天空的,成人往往循常識、按常理辦事,而孩子並不關注所謂的規則、邏輯,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將孩子的思維、頭腦束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