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一切都失去以後,海倫的世界裏仿佛就隻有媽媽一個人了。海倫清晰地記得,在退燒以後,她睜開眼睛時,周圍是一片漆黑,也沒有了任何聲音,她知道媽媽在撫摸她的頭發,卻聽不到媽媽的呼喚。她驚恐萬分,渾身顫抖,這種極度害怕的感覺讓她終身難忘。
小小的海倫,為了驅走這可惡的恐懼感經常大哭大鬧,任意發脾氣,除了媽媽,不許任何人靠近她。因為在這個時候,隻有媽媽的撫慰才能讓她有安全感,使她安靜下來。
媽媽仿佛是海倫心中的燭火,能夠在她冰冷的世界裏給予她所需的溫暖,在絕望中給她活下去的希望。被黑暗侵蝕心靈的海倫,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越來孤僻,她的心仿佛越來越小,小到隻能容下媽媽一個人,除了媽媽,一切都不重要!
2.我不怕,即使我的“門”和“窗”都被上帝關閉
基督徒們相信,上帝對世人是慈悲的,3000多年前,以色列的大衛王寫下了“耶和華是我牧者,我將必不至缺失”的動人詩篇,用來歌頌天父的慈悲,現代人也常常用那句“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來說明“天無絕人之路”的道理。
但是那位冥冥之中存在的造物主對待年幼的小海倫,卻格外的殘酷,當疾病使她失去了視覺和聽覺之後,她的世界中,“門”和“窗”都被關閉了。在回憶起童年的那段日子時,海倫·凱勒的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那個沒有光、沒有聲音的黑暗又靜悄悄的世界。那些記憶就像映在窗簾上的影子,模模糊糊地就在眼前,卻無法觸摸。
在那段時間裏,母親的慈愛和智慧是海倫·凱勒黑暗世界中唯一能夠觸碰到的一縷“光明”,依偎在母親懷中的溫暖以及拉著母親衣角所感受到的踏實,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海倫心中最溫馨的記憶。
隨著海倫漸漸長大,她的自我意識也逐漸覺醒,在和母親的交流中,她開始試著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她試著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例如用搖頭表示“不”,點頭表示“是”,拉著別人表示“來”,推表示“去”。除此之外,她還會用切麵包、塗黃油的動作表示想吃麵包,用縮脖子、發抖來表示覺得冷。
在海倫用各種動作表達想法的同時,母親也總是竭盡所能做出各種動作,向海倫傳遞各種信息。也許這個世界上,在母親和女兒之間真的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係,海倫和母親總能清楚地知曉對方的意思。
在海倫5歲的時候,她的交流對象已經不再局限於母親,這個小女孩慢慢地開始明白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例如她這時候已經能夠憑借感覺認出自己的衣服,把洗好的衣裳疊好收起來,甚至是把洗衣店送回的衣服進行分類。母親和姑媽梳洗打扮的時候,她知道她們要出門了,便央求一起出去。
如果家裏有親戚來串門,海倫總是被叫來招待客人,客人離開時,她還主動揮手告別。在海倫的記憶中,有一次,家裏將要有非常重要的客人來拜訪,從門的啟閉中,她能感受到客人的到來。
於是,她趁著家人沒注意就跑到媽媽的房間,學著媽媽的模樣坐在鏡子前梳妝打扮,往自己的小臉蛋上搽粉,往頭發上抹油,還把麵紗用發夾牢牢地固定在頭發上,讓麵紗垂下來,輕輕蓋在臉上,接著她找到一件很寬大的裙子穿在身上,完成這一身她覺得很有意思的打扮之後,她美美地下樓準備接待客人。
在被黑暗籠罩的童年時代裏,海倫除了母親之外,還有兩個朝夕相處的玩伴,其中一個是凱勒家廚師的女兒瑪莎·華盛頓。
瑪莎是個十分聰明又善良的女孩,她和海倫相識之後不久,便能看懂海倫手勢動作的意思,例如當海倫用雙手合成圓形並且放在地上的時候,瑪莎便知道她的意思是說去草叢裏找雞下的蛋。
在和海倫交往的過程中,瑪莎也知道海倫因為既看不見又聽不見,所以脾氣多少有點暴躁甚至魯莽,所以兩個人一起玩耍的時候,瑪莎總是乖乖地聽海倫的“指揮”,對於海倫交代的事情,瑪莎總會幹淨利落地完成。這個比海倫年長的小姑娘之所以願意為這個既盲又聾的小姑娘做這些事情,是因為在她的胸膛裏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
海倫·凱勒的另一個玩伴是那隻名叫貝利的老獵狗,跟瑪莎的聰明、善良、勤快不一樣,這隻老狗既懶惰,也不夠聰明。貝利經常躺在壁爐邊上睡覺,小海倫曾經花費了很大的精力想要訓練它看懂自己的手語,但是貝利卻很不開竅,根本不懂這個盲聾小姑娘在做什麼。不過即便如此,海倫依舊十分喜歡這個動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