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裏說桑麻——徽州生產習俗
連綿的高山青翠蔥蘢,碧綠的茶園一望無際。山腰上,一簇簇紅衣綠衫,歡歌笑語陣陣傳來——那是徽州已出嫁的女兒們“歸寧采茶”來了。
“吃了封山餅,記住護森林;若要亂砍樹,拖走家中豬”,打鑼封山、牽豬罰戲、生女栽樹……古徽州的護林方法真可謂別出心裁。
開秧門、安苗帖、春祈秋報、龍潭求雨、祭祀蠶神娘娘等農事習俗,更是流行於徽州各地,極具地方特色。
(一)林業生產習俗
1.歸寧采茶
徽州是全國重要的產茶區,茶葉生產曆史悠久。早在唐宋時期,徽州即有大量茶葉種植,而且出現了很多經過深加工的名優產品。唐代所產的緊壓類方茶先春含膏,品質僅次於當時的顧渚名茶。《新安誌》記載,宋代,徽州所產緊壓類片茶有勝金、嫩桑、仙芝、來泉、先春、連合、華英等名品茶和不及號(相當於現在的級外茶)八個品種,以及貢茶(稱芽茶)、散茶(統稱茗茶)等。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瑯源鬆蘿和老竹大方等名優茶葉相繼上市,鬆蘿茶成為與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齊名的全國名茶之一。明末,徽州開始炒製青綠茶,為“屯綠”之始。清光緒元年(1875年)前後,歙縣漕溪(今徽州區富溪)人謝靜和創製黃山毛峰。清末,祁門胡雲龍、黟縣餘幹臣創製祁門紅茶(簡稱“祁紅”)。至清末民國時期,徽州逐漸形成黃山毛峰、頂穀大方、祁門紅茶等幾大名優茶,以及徽州炒青、烘青綠茶和徽州花茶等名茶。
每年茶季,是徽州山區最為繁忙的季節。這時候,婦孺老少齊上陣,背著茶簍、提著茶凳上山采茶。因茶園多在高山或林地深處,路途遙遠,故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飯,多以玉米餜(俗稱“苞蘆餜”)、凍米糖、炒飯等為中餐。采茶時還得帶上蓑衣、鬥笠等雨具,因為茶季多雨,有“三月天,孩兒的臉,一日變三變”之俗諺。茶葉采下山後,當天晚上即行製作,先後要經過攤晾、分揀、殺青、翻炒、烘焙等數道工序才能製成幹茶。
徽州茶葉(春茶)大規模采摘的時間大多在穀雨前後。此時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加大,茶樹葉片生長迅速,如不及時將其采摘下樹,很容易老去而變成樹葉。茶葉的製作工序也非常複雜,費時費力。所以,山區的茶季如同山外平原區的夏季“雙搶”(搶收、搶種),也是十分忙碌而又辛苦的,正如民國《歙縣誌·風土》所說:“穀雨前後,晝采夜製,無稍暇逸。”采茶多為婦孺之事,男人則負責製茶。每年茶季,一些缺乏勞力或茶園麵積多的農戶,不得不雇請外人幫忙采製。
基於此,徽州便有了“歸寧采茶”的習俗。所謂的“歸寧”,指的是歸家省親,多指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而在徽州,每年茶季,已經出嫁的女兒多以探娘家的名義回娘家幫忙采茶——借“歸寧”之名,行“采茶”之實,故謂之“歸寧采茶”。未出嫁的姑娘也借采茶之機交友、談心、唱山歌。采茶本來是樁苦活,卻成為大姑娘、小媳婦最為開心的事。茶區山上一片紅衣綠衫和歌聲,成為徽州山區農事一景。清人方士《新安竹枝詞》述其事:“清明靈草遍生芽,入夏鬆蘿味便差。多少歸寧紅袖女,也隨阿母摘新茶。”
2.打鑼封山和牽豬罰戲
徽州為宜林山區,溫暖濕潤的季風性氣候和酸性土壤,有利於林、茶、桑、果等植物生長;山多田少的矛盾,也促使人們將謀生和發展的目光投向麵積廣大的低山、丘陵,墾山植樹、種茶栽桑,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林業資源。早在宋代,徽州人就有“稀作田,多以種杉為業”(《新安誌》)的習俗。楊村、富溪、洽舍以及呈坎的大部分地區,幾乎無可耕之地,多以種植鬆、杉、毛竹和茶樹為主。即使是地處豐樂河河穀盆地的岩寺、西溪南、潛口等地,其丘陵和坡地也多種植鬆、竹、茶樹等。
豐富的林業資源促進了徽州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據史誌記載,徽商最早經營的行業即以徽州本地的茶、木、紙業為主。兩宋以降,徽州各地林業貿易十分繁榮。《新安誌》記載:“祁門水入於鄱,民以茗、漆、紙、木行江西。”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杭州)和明初建都南京,其大興土木的木材,徽州為重要的供給地。
徽州木材外運多取水路。山民冬季伐木山中,待來年梅雨季節新安江水漲後,才將木材紮成排順水運往浙江嚴州等地銷售,“赤白之杉,歲聯為桴,以下浙河,大抵鬆、杉為尤多”。此外,茶葉、漆等山區特產也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外地銷售。
山區經濟的性質,宗族聚居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徽州人對林木資源的重視和保護程度,並由此產生了許多民俗。在徽州,大多數宗族的族規家法或鄉規民約中,都有關於保護林木的規定,尤其是宗族林、水口林、祠廟林等,處罰規定異常嚴厲。呈坎羅氏宗族規定,私自砍伐或盜伐宗族山林者,罰持香燭、紙箔、酒菜等祭品至山場祭拜被毀之樹(或樹墩),請道士上山做道場,然後敲著銅鑼回村,沿途燃放爆竹,以示悔過。至村,還要罰“遊街”,鳴鑼、放爆竹遊遍村中的鍾英街、前街、後街、鍾二街、溪東街五條主要街道——此番折騰下來,違犯者丟人現眼不說,光是爆竹就得用去幾大籮筐,其花費可想而知。一些家長更是將此當做絕好的教育機會,及時對子女進行“現身說法”。當天中午,還要招待族長、門長、山場管理人員、道士等用餐。如果砍伐的是風水林,除了上述懲罰外,違犯者還要殺豬宰羊“祭山”,即將違規者家中飼養的大肥豬或羊拖至山場宰殺,祭祀山神後,烹製分食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