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業生產習俗
1.接土地
所謂的接土地,指的是每年春、秋二季舉行的祭祀土地神(又稱“社神”)活動,即春社、秋社,為徽州重要的農事習俗之一。社神相傳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後土,掌土地與農業之事。其俗起於先秦。漢以前隻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其中,春天舉行的叫“春社”,秋天舉行的叫“秋社”。春社祈穀,祈求社神賜福,五穀豐登;秋社報神,報告豐收喜訊,答謝社神。古時,官府及民間皆祭社神,或春祈,或秋報。後來,官民分祀,民間多以二月初二土地神誕日為春社日,以八月十五為秋社日。
在徽州,土地神又稱土地佬、土地公公、土地菩薩、社公等,被視為“福德之神”,所以,幾乎每一個大的村莊都建有數座乃至十數座社屋。明清時期,岩寺就建有永興義井社、長興社、四義井社等十五座社屋。呈坎村有長春社、永興社、永隆社、朱村大社四座社屋,其中,長春社始建於宋代,是徽州現存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社屋。至於土地廟,更是遍布各個村落以及田間地頭、交通要道乃至山澤荒野等處。岩寺南郊的一座土地廟內的對聯很有意思:“土產無多,種一畝,保收一畝;地方不大,有幾家,默佑幾家。”該聯為藏頭嵌名聯,上下聯首字構成“土地”二字。
農曆二月初二,徽州各地在社屋、土地廟等地舉辦祭祀活動,祭拜土地神,祈求農作物豐收。祭祀要備辦豬、羊以及米餜、豆腐等祭品,秋社加祭豬頭。有的以整豬作犧牲,披紅掛彩,稱作“擺社豬”。祭祀時要宣讀祭文。祭祀完畢後,抬社神巡遊村衢,稱作“遊社”。在西溪南,這一天,人們將社屋內的土地神打扮一新,然後將其端放在紙紮的龍舟上“遊街”,家家戶戶都要備上土地衣、土地帽以迎接土地神;傍晚時送至村口,祭拜後焚化。一些好事者還在土地廟內延僧設醮。呈坎鎮靈山村村頭的繼善亭除作為路亭外,舊時還兼土地廟的性質,亭內所設的“土地之神(名曰後土,又稱後土之神)”神龕至今還在。
潛口除家家戶戶都要備上土地衣、土地帽以及供品到社屋、土地廟祭拜外,還有炒“蟲”的習俗:取少許黃豆、綠豆等,放在鍋內炒熟,再加入一些小段粉絲和寸長的稻草同炒至焦黃,製成炒“蟲”,祭拜後撒在自家田地裏,或作為祭拜土地神的供品,意為祈求農作物免受蟲害。乾隆《橙陽散誌》記載:“初春,歙西南鄉村祀土神,曰‘作春事’……金鼓喧闐,陳列牲醴。夜則焚楮旂幡於所居之下遊,曰‘送聖’,所以祈禳也。”至今,潛口一帶還傳唱有一首“接土地”的歌謠:“大麥笛,小麥笛,大鑼大鼓接土地;土地接下來,接你官人坐上橫……”從中我們可以想見,古時“接土地”的儀式是非常隆重而熱鬧的。清人吳梅顛《徽城竹枝詞》述其事:“徽州土地老兒肥,朔望開葷受禱祈。接祝生辰二月二,炒香麻豆換新衣。”詩中的“朔望開葷受禱祈”指的就是春、秋二祭,而“接祝生辰二月二”則道明了徽州人二月二祭拜土地神的緣由。
當晚,有的地方還要在社屋內設宴,並張燈演劇,為土地公公祝壽,場景十分熱鬧。傳說“社酒”能治耳聾,“社肉”佑福,又稱“福肉”,均為社神所賜,所以人們多開懷暢飲,極歡而散。古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唐·王駕《社日》)、“村村社鼓隔溪聞,賽祀歸來客半醺”(元·方太古《社日出遊》)描述的就是社日全村會飲的習俗。
徽州有些地方的春祈日不在二月初二。如呈坎,正月初七就舉辦春祈會,當晚,前、後羅氏宗族分別在長春社和永興社內舉行燈會,吃“暖燈酒”宴。正月十四日,還要在社屋內為社稷公公舉行慶壽活動,全宗族逢祝壽之年的老年子弟,每人均須獻紅蠟燭一對,重一斤至五斤不等。晚上,舉辦慶壽酒宴,給社稷公公祝壽。
秋社日多為八月十五日。此時正值新稻登場,人們以吃月餅、賞月、舞香龍、摸秋等方式來慶祝豐收,稟報並答謝神明。詳細內容參見本書《歲時習俗》篇中有關中秋節習俗的介紹。
2.開秧門和安苗
插秧俗稱“蒔田”。每年早稻第一次插秧,徽州各地都要舉行各式各樣的“開秧門”儀式。在徽州區、歙縣一帶,農戶當天清晨一大早至秧田,先燃三根香插於田埂,然後虔誠跪拜,並默念“田公、田母、田伯伯,上丘不長禾,下丘不出穗,保佑我家田裏長滿穗,喜樂種田人,挑壞割稻客”之類祈禱歌。然後“開秧門”,即在秧畦上拔出一些秧,形成一個門狀缺口,謂之“開秧門”。之後,眾人才跟著下田開始拔秧。這天,早餐要吃五香茶葉蛋、蓋澆麵(俗稱“肉絲麵”),晚上還要設席款待幫忙插秧的親鄰。在休寧、屯溪一些地方,這天一早,由當家人先去秧田選定“門向”,並帶泥拔出一塊秧苗,置入茶盤,捧送回家放在供桌上,祭拜天地後,將秧苗倒甩上閣板,以全部粘上為無災無害、生長良好的兆頭。然後,眾人吃點心、麵食之後下田,從已開的“秧門”處開始拔秧蒔田。黟縣、祁門於這天天還沒有亮就下田拔秧,拔好秧後才回家吃早飯,晚上設宴款待幫忙的親鄰。績溪這天清早至秧田點香燒紙、放爆竹,然後拔秧;早餐要吃雞蛋,晚餐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