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行業習俗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曆來重農輕商,所謂“士農工商”,工、商是居於末位、被瞧不起的行業,工匠、商人一直被社會輕視。但在徽州,由於山多田少、人多地寡,“以農為本”根本無法實現自給。尤其是明代中葉以後,徽州的人口與土地的矛盾更加突出。為了擺脫生存困境,尋求謀生之路,人們很自然地將發展的目光瞄向了田地以外的空間,瞄向了徽州大山之外的世界。於是,傳統的重士農、輕工商的觀念開始被摒棄,商農並重、“商何負於農”的理念逐漸成為徽州社會的主流思想,除讀書入仕外,經商、學藝等成為徽州人解決生計問題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祁門《文堂鄉約家法》就有這樣的規定:“人生在世,須是各安其命,各理其生。如聰明便用心讀書,如愚魯便用心買賣,再無本錢,便習手藝,及耕田種地,與人工活。”可以這樣說,將工、商與士、農相提並論的,徽州人不一定是開先河者,但無疑是先行者。
1.經商
店鋪開張時,先要設香案拜財神,然後將披紅插花的招牌懸掛在門樓上。開門時燃放爆竹,有的還奏樂。親朋好友、商界同仁送喜幛、屏框等相賀。對第一位上門的顧客,往往象征性地收下紅紙包,裏麵的錢幣則予以退還,同時贈送一定禮品,如布店贈送三尺紅布,百貨店贈送一件日用品等。凡是開張這天來店內購貨的,一律八九折優待,或加一二成發貨,目的是集聚人氣,招徠生意。有的還將這種優待延續到三天至一周。
徽商崇尚文雅。店鋪招牌一般用表示財源吉兆的字,如雜貨店招牌匾用裕盛、祥春、益源、興隆、景昌、同益等,藥店招牌用壽泰、益壽堂、同仁福、戴同德等,還要易懂、易認、易記,一目了然。有的請書法名家書寫招牌,然後油漆成黑底金字或金底黑字匾,故稱“金字招牌”。商家還喜歡將代表本行業信譽的典故牌匾(即行業匾)懸掛在店堂裏,俗稱“青龍牌”,如藥店的青龍牌為“橘井流香”,醬園為“梅葛遺製”。有的店堂還懸掛有相關的中堂和對聯,給顧客營造一個整潔、儒雅的消費環境。屯溪同德仁藥店,櫃台上豎立“橘井流香”青龍牌,中堂畫像為一隻銜著靈芝草的梅花鹿,兩邊的對聯是:架上丹丸長出妙藥,壺中日月不老仙齡。程德馨醬園,金字牌匾懸於門樓之上,店堂兩側豎立著兩塊青龍牌,一是“梅葛遺製”,一是“濃泛蒟香”。胡開文墨店字匾是“落紙如漆,千載存真”。此外,多數店堂內設有財神座,長年供奉趙公元帥,以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商業經營中,徽州商人有許多製勝訣竅、經驗,俗稱“生意經”。講究和氣生財,信譽為本,不論生意大小,成交與否,對客戶均以誠相待;不惡語傷人,不冷暖無常;講誠信,重承諾,對達成的協議或訂立的合同嚴格遵守履行,即使虧本也要保質保量按時交貨;講究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嫌貧媚富、欺生宰熟、冷落顧客、有求無應、粗言衝撞,甚至言而無信,均為商家大忌。
店鋪夥計有普通、高級之分,普通夥計多站櫃台、守倉庫,高級夥計可擔任經理(有的店主自任)、副經理、管賬、掌秤、外場等職。雇用夥計一般一年為期,來年去留由經理於年終時決定;工薪由經理或老板確定,按月計付,年終還會根據各自全年表現和業績論功行賞發放紅包。營業時,夥計均要站立接客,不準坐凳,不得午休,不準在櫃台內看書、聊天、喧嘩。一年中除春節外,夥計沒有假期。端午中餐和中秋晚餐,店主設宴,夥計一同入座,不拘尊卑。
店鋪新年開張多在正月初五,有的延至二月初二。臘月二十四,開始收賬結賬,至年三十關門放假。岩寺、潛口等地的商家臘月二十四小年日要祭拜財神,並置“八碗八”宴請夥計,感謝大家一年來的辛勤努力,同時要求大家堅守崗位,年終前為店主再賺一筆。宴席的座位也有講究,如果店主笑嘻嘻地讓你坐首位,那就表明要辭退你,來年不再雇請你了。所以,民間有“不怕老板誚(罵人之意),隻怕老板笑”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