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飲食習俗(1 / 3)

(二)飲食習俗

1.主食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主要糧食作物有稻穀、小麥,以及明代中葉以後傳入和引種的高產作物玉米(俗稱“苞蘆”)、甘薯(俗稱“紅苕”、“山芋”)等,另有種植麵積較少的高粱(俗稱“蘆稷”)、粟(俗稱“小米”)、蕎麥(俗稱“烏麥”)等五穀雜糧。所以,徽州居民日常飲食以米食為主,輔以麵粉、玉米、甘薯等雜糧,而且多一日三餐,幹稀粗細則因家境、勞作強度及各地習俗而異,有“忙時吃幹,閑時吃稀”之習。平原田畈區,居民在插秧、割稻等農忙季節,多兩幹一稀(早餐粥、麵,午餐、晚餐幹米飯),農閑時則為兩稀一幹(早晚粥、麵,午餐幹米飯),或兩餐米食一餐雜糧(麵食或玉米、甘薯)。山區居民則以玉米、甘薯為主食,輔以米食,所謂“深山窮民,仰給雜糧”。山區茶季有早餐吃幹飯之習,因為茶地多在高山,為節省時間,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飯,多以所帶的玉米餜作中餐,早餐吃幹飯經得住餓。

當然,並不是每戶人家都能一日三餐吃飯喝粥的。和其他地區一樣,在徽州,“家(缸)無隔夜米”的貧寒人家也隨處可見。尤其是一些災荒、兵亂等特殊年份,不要說一日三餐,即使是一日兩餐甚至一日一餐都十分艱難,所謂“貧者日再食,富者三食”(康熙《徽州府誌》)就是這種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

徽州山多田少,且土質貧瘠,易遭旱澇之災,多數地方是不適宜種植水稻的,小麥、玉米等作物產量也比不上其他地區,所以本地所產糧食往往不能自給。尤其是明代中葉以後,隨著境內人口的大量增加,徽州每年都要從鄰近的浙江、江西、湖北等地調入大量的糧食。康熙《徽州府誌》載:“徽居萬山中,地狹人稠,耕獲三不贍一,即豐年亦仰食於江楚十居六七,勿論饑歲也。”每逢大災之時,一旦糧食調運受阻,或不良商販囤積居奇,徽州即有饑餓現象發生,“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饑色,三日不至有餓莩,五日不至有晝奪”,多數貧苦百姓不得不代之以瓜果野菜,甚至食樹皮、草根乃至“麵土”。

2.菜肴

日常菜肴以蔬菜為主,輔之以肉、禽、魚等葷菜。其中,蔬菜主要有青菜、莧菜、菠菜、水芹、韭菜、蘿卜、南瓜(俗稱“北瓜”)、冬瓜、黃瓜、茄子(俗稱“落蘇”)、羊角(即角豆)、扁莢、辣椒、蓮藕以及蔥、蒜、薑等,另有水豆腐、毛豆腐、豆腐幹、豆腐乳等豆製品,山區還有竹筍(毛竹筍、綠竹筍)、香菇、木耳、蕨等特產。肉、禽則以家飼豬、雞、鴨為主,魚多為野生。

在徽州,家家戶戶都或多或少置有一定麵積的菜園(或菜地),它們多分布於房前屋後或村莊附近的坡地上。可千萬別小覷這彈丸之地,它們是各家各戶的蔬菜供應基地,與農田旱地(或山場)、宅基地一起,為徽州居民的三大生產生活用地,也是徽州人賴以生存的“活命”之地。徽州婦女一年四季都在這些園地裏“種瓜種豆”,精心侍弄著,為全家提供應時蔬菜。清代邑人方士有詩述其事:“紅莧調灰種塝田,落蘇扁莢竹籬邊。枯鬆高架北瓜絡,羊角簽排豆蔓牽。”(《新安竹枝詞》)——多美的景致啊!徽州的田園風光,無疑也是包括“菜園風光”在內的。

徽州人日常飲食崇尚節儉,普通百姓限於家境大多以應時蔬菜為主,肉食是很少見的。誠如清末徽州知府劉汝驥所述:“肉食用豬,食牛羊者絕少,鱗族羽屬亦不多得。寒素家風,以疏豆為常用品。”(《陶甓公牘》)而且“女人尤稱能儉,居鄉者數月不沾魚肉”(康熙《徽州府誌》)。在徽州民間廣為流傳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青菜煮豆腐,日子長於路”等俗語,一方麵是人生哲理的生動比擬,另一方麵也是徽州居民日常飲食習俗的真實反映。

逢年過節,或每逢婚、喪、嫁、娶以及祭祖、酬神等被稱為“做大事”時,徽州人則一改平日節儉之習,“重費無所憚”,其菜肴之豐盛非一般地方所能及。每年的除夕、元宵、中秋三個節日,為闔家團聚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置辦上滿滿的一桌酒菜,雞、魚、肉俱全,全家圍聚而食,開懷暢飲,其樂融融。徽州祠祭,除整豬、整羊外,還有牛肉、魚、豬或羊的肝髒、栗、棗以及應時果蔬、黍飯等數十種祭品。績溪登源每年正月十八舉行的紀念汪華的花朝會,因供品太多,且菜肴造型精美,極具觀賞性,所以擺供品一程序被雅稱為“賽瓊碗”。傳說最多的一次,案桌上擺有供品十二列二十四行,總計二百八十八碗(盤),稱得上是一次民間美味佳肴博覽會了。不少地方在祠祭、墓祭或社祭後,還有“合食之典”的習俗,即全族(村)人聚餐,“祭畢聚飲,歡洽而散”。當然,隻有部分男丁才有這種口福的,婦女兒童則要等到男人酒足飯飽後,將祠堂或社會按人丁發放的胙餜、胙肉或社肉帶回家才能享用。

“吃千吃萬,不如徽州八碗八!”說到徽州的菜肴,不能不提徽州的傳統名吃“八碗八”,它是流行於徽州區岩寺、潛口一帶婚嫁宴請的標準“席麵”,由八碗大菜和八盤小菜組成,簡稱“八碗八”。其來源傳說與八仙有關,且“八”與“發”諧音,為吉數。其中,“八碗”依次為清燉雞、小炒(炒肉片或肉絲)、徽州圓子、紅燒肉、蓮子(或蜜棗)甜湯、米粉糊(俗稱“蠟燭油”)、肉皮肚、紅燒魚;“八盤”為下酒小菜,通常為四個鹹盤、四個甜盤,“四鹹”為炒雞什(或炒豬肝、炒腰花)、炒三絲、皮蛋、花生米(或葵花子、北瓜子),“四甜”為蘋果、蜜橘、甘蔗和荸薺。設“八碗八”宴席有一些講究,盛菜的碗為清一色的青花瓷大碗(俗稱“葵花蓮碗”),餐桌為徽州家家戶戶都置辦有的八仙桌,每席八人為限;上菜的次序,必須是先上盤,再上碗,而且先上冷盤,再上炒盤,碗菜是最先上雞最後上魚,討“有頭有尾”之口彩。“八碗”有粗、細之分,前者用在嫁女或娶媳婦之日宴請女客人,後者用於宴請男客人,如嫁女時晚上的“送親宴”、娶媳婦時晚上的“賀(和)房宴”、“接會親宴”等,均用“細八碗”。“八碗”中,清燉雞、徽州圓子、紅燒肉、紅燒魚為四道必備的菜,其他大菜、小菜可視招待對象或自身家庭經濟條件而適當調整,隻要甜、鹹搭配適宜即可。當然,並不是家家都辦得起“八碗八”的,貧寒之家婚嫁宴請普遍為“四碗四”或“四個碗”,“四碗”多為雞、魚、肉、圓,四盤則為小炒、皮蛋、花生米、瓜子之類下酒小菜。

接待初次上門的新親或久未見麵的稀客,必設豐盛宴席,一般為“八碗八”。壽慶宴請的菜肴以“八碗十二”為席麵規格,十二盤為下酒小菜,通常為四個炒盤、四個冷盤(花生米、瓜子、皮蛋、海蜇之類)、四盤幹鮮水果。徽州區岩寺、潛口一帶規格最高的酒席為接女婿的“回門酒”,多為“十碗十六”,即清燉雞(整雞)、紅燒魚(整魚)、紅燒肉、炸肉圓等十碗大菜及四熱菜(炒三絲、炒雞什等)、四冷菜(皮蛋、花生米等)、四水果(橘瓣、甘蔗段等)、四點心(發包、菜糕等)等十六個盤。喪事宴席一般為雞、魚、肉、豆腐等九碗大菜,忌用圓子;家境困難者則以肉、豆腐、海帶、芋頭、粉絲等為主要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