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他習俗
1.行旅習俗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與浙江、江西兩省相鄰,四周高山環繞,黃山、天目山、白際山、大鄣山和五龍山等大山將其與外界基本阻隔斷開,隻有新安江和閶江等為數不多的幾條河流與浙江和江西等鄰省相通,在地理上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單元。正如弘治《徽州府誌》所載:“徽之州在萬山中,視他郡最高。昔人測之,謂與天目齊,浙江之源發焉。東涉浙江,其灘之險有三百六十;西通彭蠡,其灘之險有八十四,其嶺之危有五;南界馬金、白際之高,北倚黃山、章嶺之秀。”而且,境內峰巒疊嶂,山穀縱橫,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自古交通閉塞,商旅難行。
以徽州府所在地徽城為例,古代行旅商運除取道新安江水路外,陸路出境均需翻越有“鳥道”之喻的山路小道。明清時期,經商賈捐資,陸續修築成通往周邊府、縣的九條商運通道,主要有:徽浮古道(徽城—江西浮梁縣)、徽池古道(徽城—池州府城),這兩條古道皆由徽城出西門,經棠樾、唐模、潛口、唐貝,跨豐樂水,由過塘入休寧縣境,再轉道各地;徽太古道(徽城—太平縣),這條古道由徽城出西門,沿豐樂水,經七裏頭、梅村、岩寺、潛口、楊幹、洽舍、楊村、湯口,過烏泥關至太平縣;徽開古道(徽城—浙江開化縣)、徽婺古道(徽城—婺源縣),這兩條古道由徽城出西門,沿豐樂水,經七裏頭、梅村、岩寺、篁墩,入休寧縣境,再轉道各地;徽涇古道(徽城—涇縣)、徽寧古道(徽城—寧國縣),這兩條古道由徽城出北門,經吳山鋪、牌頭、新館,入績溪縣境,再轉到各地;徽青古道(徽城—青陽縣),這條古道由徽城過萬年橋,沿富資河北上,經富堨、許村、五猖廟、茶坦,過箬嶺關,入太平縣,再至青陽縣;徽昌古道(徽城—浙江昌化縣),這條古道由徽城出南門,經漁梁、南源口、大阜、北岸、霞坑、齊武、杞梓裏、三陽坑、竹鋪,過昱嶺關,至昌化縣境。這九條古道大多數路段均為青石板鋪就,路寬一點五米至三米左右。雖然路況有所改善,但陸路商運仍需翻山越嶺,要肩挑背負、騾馬馱運;大宗貨物進出口仍依賴水運。直至20世紀30年代,隨著徽杭、蕪屯公路相繼通車後,這種閉塞、落後的交通狀況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陸路交通逐漸代替了水運。
徽州山區盛產茶葉、木材和土特產,糧食、鹽、布匹、日用百貨等則主要依賴進口,而這些大宗貨物的進出口主要靠水路船運,其中運輸量最大的是糧食和木材。康熙《徽州府誌》記載,徽州運糧,取道有二:一從江西饒州、鄱陽湖、浮梁,一從浙江杭州、嚴州,“皆壤地相鄰,溪流一線,小舟如葉,魚貫尾銜,晝夜不息”。一旦水運受阻,糧食調運不濟,加上境內不良商販乘機囤積居奇,徽州即有饑餓現象發生,“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饑色,三日不至有餓莩,五日不至有晝奪”,可見水運之重要程度,可以說是徽州人的生命線。清代,太平縣嶺北太河開通後,直通長江,徽州水運狀況有所改觀,蕪湖商販至徽州僅需十天。
徽州人旅外,多肩背內裝有換洗衣服、幹糧、銀兩的包袱,手持油紙傘,或乘船或步行。若是外出經商或求學,還要帶上鋪蓋、藤籃、皮箱或木箱之類,雇人挑送。官宦、富商巨賈則乘轎或坐馬車,名醫出診多雇轎接送。明清至民國時期,岩寺、西溪南、潛口、唐模、呈坎等一些較大的村鎮都建有轎行。民國以前,豐樂河木帆船可上溯至西溪南,沿河的琶村、西溪南通濟橋上遊,以及岩寺的上渡橋、中渡橋、下渡橋、大埠頭等處,都建有碼頭渡口,乘船經新安江可直達杭州等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