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節(1 / 3)

無月不節無節不歡——徽州節日習俗

正月春節、二月土地節、三月清明節、四月立夏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安苗節、七月中元節、八月中秋節、九月重陽節、十一月冬至節、十二月臘八節、小年、除夕……

或緣於農事、祭祀,或緣於喜慶、娛樂,或緣於紀念、懷念,或緣於迷信、宗教……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無月不節,無節不歡——說徽州人愛過節、有節日情結,一點也不誇張。

(一)春節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一般指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舊稱元旦、元日,俗稱“過年”。在徽州,傳統意義上的春節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天,而是指以農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為中心,從年前臘月初八開始至正月十八結束這樣一個較長的時段,計約四十天。有的地方節日時間甚至更長,有“拜年拜到二月二”之說。其中,臘八至除夕二十餘天稱作“忙年”,家家戶戶打掃庭院、蒸糕切糖、殺豬宰羊、做豆腐、煎油餜、添置新衣、置辦年貨等,為即將到來的新年準備著、忙碌著,故稱;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為“過年”,走親訪友,互相串門拜年。春節期間,各地要舉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的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1.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這一天,人們熬粥供佛祭祖,並合家團聚食用,或饋贈親友,以此祈求吉利平安。

臘八粥的選料、熬製都很講究,多用紅豆、花生仁、蓮子、紅棗、板栗、芋頭、幹豆角、玉米等,摻入大米,放入冷水浸泡,然後加鹽(或糖)合水,用文火燉煮五六小時而成,美味可口,香氣撲鼻,所以又有“七寶五味粥”之稱。通常,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除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熬煮。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民間有“千日撿柴不夠一餐臘八粥”之俗語,意指煮臘八粥最費柴火。

臘八粥的來曆,與一則佛教傳說故事有關。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絕欲苦行六載,以致某日河中沐浴後,竟餓昏倒地。幸被一牧羊女發現,以雜糧摻野果,用清泉熬製成“乳糜”將其救醒。(釋迦牟尼就在河邊的菩提樹下苦思靜修,並終於在我國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覺悟正法,得道成佛。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地位於中天竺摩羯陀國,其沐浴之河叫做泥連禪河,菩提樹就在河邊。後來,該地建成了摩訶菩提寺。在敦煌莫高窟231、237等窟中,有摩訶菩提寺所建的釋迦瑞像,傳說非常靈異。)由於這個原因,佛家便定此日為“佛成道日”,並在每年的這天舉行盛大的法會以示紀念。各寺廟除誦經外,還效仿“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其饋施給門徒、善男信女以及寺廟附近的窮人。傳說吃了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杭州名刹天寧寺內曾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把剩飯曬幹儲藏,到臘月初八再全部取出,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吃了可以增福增壽。後傳至民間,漸演變成臘八吃臘八粥之習了。《豐南誌》卷一《風土》載:“臘八,萃一年田園所入之米、豆、幹菜,和以煮粥,互相饋遺。革去佛家七寶五味之侈,而寓旨蓄禦冬之意,以鼓吹農作,畜義良深。”徽州區潛口等地,自古佛事興盛,每年臘八日都有食臘八粥之習俗,並傳襲至今。

臘八這一天,人們還要開展驅疫活動,家家戶戶打掃灰塵,擦拭家具,清除垃圾。在徽州,有“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自臘八日起,春節的序幕開啟,家家戶戶開始殺年豬、做豆腐、製幹魚、醃臘肉、采購年貨,“年味”日漸濃鬱起來。

2.小年

臘月二十四俗稱“小年”,為徽州掃塵(俗稱“掃灰”)、掛宗容和祭灶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開展大掃除活動,對室內的蛛網、灰塵、垃圾等進行清掃,擦洗桌椅、灶台、門窗等,並洗滌衣、被,整理家什。掃塵的目的是除卻汙穢和不祥,喜迎新年。同日,各戶將珍藏的祖宗畫像取出,懸掛於堂前,設香案,供祭品,接祖宗回家過年,俗稱“掛宗容”。從這天起,家人每天都要在祖宗畫像前焚香祭拜,稱作“早裝香,晚點燈”,直至次年正月十八日止。

岩寺、潛口等地的商家當天要祭拜財神,並置“八碗八”宴請夥計,一是感謝大家一年來的辛勤努力,二是因為接下來的幾天裏,湯口、楊村、洽舍、漕溪等地的“黃山客”會出山采購大量的年貨,希望夥計們繼續努力,抓住機會為東家好好賺上一筆。

傍晚(有的為前一日),各家要在廚房灶神(俗稱“灶司菩薩”或“灶王爺”)牌位前供上糯米粽、飴糖、米餜(又稱“灶餜”、“二十四餜”)等物品,燃燭焚香,燃放爆竹,送灶神上天,俗稱“送灶”,又稱“辭灶”、“謝灶”。傳說灶神為玉皇大帝所封,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司人間煙火,所以舊時差不多家家廚房裏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並視其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爺自元宵節以來就一直駐居在家中,保護和監察全家。到了臘月二十四日晚,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情況。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交予灶王爺具體執行。因此,對各家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關係重大,“打點”、“賄賂”他老人家也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所以,人們祭灶時多用飴糖供奉,有的還將糖稀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目的是讓他“嘴甜”,向玉帝彙報時多揀好話說,不要說不好、不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