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他神會和遊藝活動(1 / 3)

(三)其他神會和遊藝活動

1.驅瘟

西溪南村每年要舉行俗稱“嬉咚咚亢”的驅瘟神會。據《豐南誌·風土》載:三月三日,用木製香亭一座,內供驅瘟大元帥神位,扛抬遍遊村市。吳族尊長一人領香前導;僧一,穿佛裝後隨;仆一,一手伐鼓,一手鳴鑼。鼓聲咚咚鑼聲亢,俗稱“嬉咚咚亢”。這一天,各家各戶還要采蟢蟢花,備香燭、紙箔、米豆、茶葉等,放在家中供奉的神位前。遊神隊伍經過時,僧人要入門行“收瘟”儀式,即在屋內念禱一番,然後將米豆、茶葉等倒走,意為“抓走”瘟神。遊神結束回社後,僧人先誦經打醮,然後再將這些由各家各戶收來的“瘟神”彙集一起焚化,以示驅除瘟神。神會由村中吳氏宗族四大派(滔、翼、貫、振)輪年主持,會期三天。

黟縣西遞村也有類似的神會。該村以每年農曆三月十九為觀音誕辰,前後三天舉行素會,並演戲酬神。期間也要舉行“收瘟”儀式。

在徽州,驅瘟神會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驅瘟多與張巡、許遠二忠烈及雷、南二王有關。如西溪南的端午迎神賽會、績溪旺川的“六月會”,均為辟邪驅瘟的神會,期間舉行遊神、演戲酬神活動,所祀之神即為張巡、許遠以及雷、南二將。民國《歙縣誌》載:“邑人敝俗,迎神賽會,歲糜巨貲,自明已然,至今未艾。黃白山《一木堂詩》中有《神船八章》詠其事雲:‘刻木為舟,束草為人。首尾像龍,彩繪如真。彼何神斯,曰唐張許。以身殉國,廟食千古。二公有言,死為厲鬼,誓殲群醜,以報天子。末俗傳偽,謂神司瘟。於以像之,虎眉生瞋;於以舟之,陸海揚塵;伐鼓鳴金,揚徽豎幟。有其舉之,無或敢廢;廢則招災,疫癘斯至。惟神正直,妖孽易興。就人求食,邪崇或憑。神道悠悠,愚俗蚩蚩。舉國若狂,誰與正之?’”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徽州民間有張巡、許遠二忠烈死後“司瘟”之說,即負責管理瘟神,所以,將他們與驅瘟連在一起也就見怪不怪了。

2.呼猖

徽州各地有舉辦五猖廟會的習俗,俗稱“起五猖”或“打猖會”。所謂“五猖”指的是五種瘟神,又稱“五通”、“五聖”、“五顯”、“五郎”等,是徽州民間最為信仰的神之一,五猖廟或五顯祠(廟)隨處可見。五猖廟會實質上也是一種驅瘟神會。

在徽州區楊村、黟縣西遞等一些偏僻的山區,每逢村中有人上吊自縊,就要“起五猖”,又稱“趕吊死鬼”。由五個青壯年裝扮成麵目猙獰、凶神惡煞的五猖菩薩,手握鋼叉,使勁甩動,連續發出“嚓!嚓!嚓!”的巨響,嘴裏不斷吹著“噓!噓!噓!”的口哨,追趕一個披頭散發、身穿白衣、伸著一尺多長紅舌頭的“吊死鬼”,借助五猖菩薩的神威將其驅逐出村。這一活動一般都在夜深人靜時舉行,時間約一小時左右。期間,家家戶戶門窗緊閉,熄燈滅火,大人、小孩均屏聲靜氣不敢發出一點聲響,或早早上床蒙被而睡。門外,鋼叉聲、口哨聲以及呼嘯聲、爆竹聲響成一片,整個村莊都籠罩在一片陰森恐怖的氛圍中。徽州民間認為,“吊死鬼”是惡鬼、惡煞,必須將其驅趕出村,否則它會為非作歹,在村中尋找替身,危害親人,殃及村鄰。

在休寧縣海陽鎮,每年五月初一都要舉辦五猖廟會,俗稱“打猖會”。四裏八鄉的百姓雲集鎮中,燒香嬉戲。沿街的茶樓、酒肆、店鋪等均燃燭焚香,祈求五猖菩薩驅鬼祛邪,保佑平安。廟會期間,還要舉行盛大的遊神活動:前麵是獵獵彩旗,抬著五猖神像、香案、紙紮豬牛羊等牲靈的行走中間,雜以黑白棍、肅靜牌、萬民傘、什錦擔、茶水擔等,伴以陣陣鞭炮和喧天鼓樂,聲勢浩大,場麵熱鬧。

歙縣等地每年農曆六月有“祭五猖”之俗。祭祀前,用竹、紙紮一座酆都城(俗稱“鬼城”),城門可以開閉,稱“猖門”。先由僧道或通奇門法術者穿法衣登壇作法,念誦送神祝文,祈求神靈保佑平安無災,求財得利。然後,召五猖神位到壇,斬殺公雞,以血灑牌位,謂之祭五猖。祭禮結束後,掌壇者率領化妝成五猖、惡鬼諸“神鬼”,以及儀仗隊,抬著酆都城到各個參加祭祀的村莊、街衢巡遊。遊神結束後將酆都城焚毀,儀式結束。

3.跳鍾馗

跳鍾馗是一種由儺舞發展而來的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徽州區岩寺鎮、歙縣堨田及朱家村一帶,又稱“嬉鍾馗”。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進行“跳鍾馗”表演,以求驅邪惡、降神福,保佑村民平安。據說明代萬曆年間就有這種習俗,最初是以鍾馗木偶架在肩上四處遊走嬉耍,所以稱之為“嬉”;後來發展為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