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1 / 1)

衡量一個地方的標準或指征,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自然風光、氣候物產、曆史文化、政治經濟,都關乎一個地方的總體形象——這裏麵,有自然的偉力,更有人類的創造;有硬指標,也有軟實力——所有這些,經過曆史的積澱和精神的物化,最後構成其地域文化的總和。

而最能豁人耳目、傳諸後世、超越時空的,正是文化。

徽州區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地方。惟其古老,故有厚重的曆史;惟其年輕,在傳承並弘揚傳統文化中更加大有可為。

鑒於此,為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打造文化徽州,促進文化工作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區委、區政府決定,啟動《徽州精粹——徽州區文化叢書》編寫工作。

2008年下半年,謀劃並策劃叢書架構。12月,區兩會將叢書編纂列入政府工作報告。2009年元月,列入區委全委會工作報告。3月,區委書記辦公會研定編纂工作有關事宜。月末,區委宣傳部赴安徽人民出版社聯係出版事宜。4月8日,召開叢書編纂工作座談會。繼之,各分卷主編收集資料,擬訂提綱,編纂工作次第展開。7月底,形成初稿。8月中旬,安徽人民出版社副總編杜國新、編輯室副主任任濟來徽召開定稿會。各分卷主編按照會議提出的意見繼續修改完善,於9月底和10月底分別拿出二稿、三稿,並送出版社編審。至此,叢書編纂宣告完成,一套8卷,終成全帙。

徽州區是新建區,叢書係首次編纂。從地域上說,僅為古徽州的一小部分。在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當中,其曆史文化“占位”有限。表現在相關研究的“話語權”上,既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天馬行空”,甚至也不像其他老縣區那樣有自己現成的老底可資借用。在史料的搜集、整理、使用上,甄別、考訂、剝離的工作量很大。說小了,不到位;說大了,又越界;說錯了,不允許。

在編纂過程中,我們試圖以老徽州(或大徽州)為背景,在爬梳地方史實、注意學術品位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現代人的閱讀欣賞習慣,通俗化地萃取和表述地情資料,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徽州、解讀徽州、宣傳徽州,使人一冊在手,全景在目,形象直觀,可賞可讀。力求以百科全書形式,在重點挖掘、整理、展示徽州文化的同時,盡可能全麵係統地介紹徽州區行政區域內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曆史與現狀,做到“文化元素、思想光輝、都市趣味、合理演繹”兼容並蓄。

叢書問世,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時任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德書,現任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武,區委副書記、區長洪建春等領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有關問題,慰問編輯人員。安徽人民出版社杜國新、張旻、任濟等同誌,給予多方悉心指導。承編人員更是各盡其能,殫精竭慮,焚膏繼晷,確保了叢書的順利完成。

叢書由各分卷主編搜集資料,並綜合檔案、史誌、譜牒、報刊、著述、口碑等相關材料甄別取舍,恕難一一注明出處。圖片除自拍外,采用了“休閑養生在徽州”全國攝影大賽的部分作品。在此,謹向所有為編纂工作做出貢獻的單位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古人雲:長期積累易,臨事采輯難。所謂天玄地遠,陳跡誰睹;日新月異,時事或漏。由於經驗缺乏,資料有限,學識不足,疏失舛誤在所難免,敬請予以批評指正。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