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不僅是單憑智力水平,還要看他心理品格的優劣,人生態度的正確與否。“你的才能當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為決定你成敗的一個因素。”健全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是人類自身內在的一種成功機製,在人才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自我意識的完善也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過程,正如雕琢一件工藝品一樣,真正的匠人為了心中的追求,終生不悔。
心態對人的行為有什麼樣的影響
為了研究心態對人的行為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他讓10個人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導下,這10個人都成功地穿了過去。
然後,心理學家打開房內的一盞燈。在昏黃的燈光下,這些人看清了房子內的一切,都驚出一身冷汗。這間房子的地麵是一個大水池,水池裏有十幾條大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小木橋,剛才他們就是從小木橋上走過去的。
心理學家問:“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呢?”沒有人回答。
過了很久,有3個膽大地站了出來。
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巍巍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動半步。
心理學家又打開房內的另外9盞燈,燈光把房裏照得如同白晝。這時,人們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隻由於網線顏色極淺,他們剛才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願意通過這座小木橋呢?”心理學家問道。這次又有5個人站了出來。
“你們為何不願意呢?”心理學家問剩下的兩個人。“這張安全網牢固嗎?”這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哈佛人生哲理
歌德說:“你若失去了財產,你隻失去了一點;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會丟掉許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會把一切失。”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信心不足,不敢冒險,不敢嚐試。
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年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3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3個班讓你們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3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後,這3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隻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結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這3位教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並且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賣力,結果肯定非常好了。
哈佛人生哲理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貝特爾教授說:“如果我們有很強的自信的話,我們都能比平常所表現得要更好。”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當你麵對挑戰時,你不妨告訴自己,你就是最優秀的和最聰明的,這樣,就可能是另一種模樣。
真正能幫助你的人
有一次,美國從事個性分析的專家羅伯特。菲利普,在辦公室接待了一個因自己的企業倒閉、負債累累、離開妻女到處流浪的流浪者。
那人進門打招呼說:“我來這兒,是想見見這本書的作者。”說話時,他已經從口袋裏拿出一本名為《自信心》的書,那是羅伯特許多年前寫的。
流浪者繼續說:“一定是命運之神在昨天下午把這本書放入我的口袋中的,因為我當時決定跳到密西根湖,了此殘生。我已經看破一切,所有的人——包括上帝在內——已經拋棄了我。但我看到了這本書,使我產生了新的看法,為我帶來了勇氣和希望,並支持我度過昨天晚上。我相信,隻要我能見到這本書的作者,他一定能協助我再度站起來。現在我來了,我想知道你能替我這樣的人做些什麼。”
在流浪者說話的時候,羅伯特從頭到腳打量他,發現他眼神茫然、表情沮喪、未刮的胡須以及緊張的神情,完全地向羅伯特顯示了他已經無藥可救了,但羅伯特不忍心對他這樣說。因此,羅伯特請他坐下來,要他把自己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說出來。
聽完流浪漢的故事,羅伯特想了想說:“雖然我沒有辦法幫助你,但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介紹你去見本大樓的一個人,他可以幫助你賺回你所損失的錢,並且協助你東山再起。”羅伯特剛說完,流浪漢立刻跳起來,抓住羅伯特的手,說道:“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請帶我去見這個人。”
流浪者會為了“老天爺的份上”而做此要求,顯示他心中仍然存在著一絲希望。所以,羅伯特引導他來到從事個性分析的心理試驗室,站在一塊看起來像是掛在門口的窗簾布之前。羅伯特把窗簾拉開,露出一麵高大的鏡子,他可以從鏡子裏看到自己的全身。
羅伯特指著鏡子說:“就是這個人。世界上就隻有這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除非你坐下來,徹底認識這個人——當作你從前並未認識他——否則,你隻能跳密西根湖,因為在你對這個人作充分的認識之前,對於你自己或這個世界來說,你都將是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物。”
流浪漢朝著鏡子走了幾步,用手摸摸他長滿胡須的臉孔,對著鏡子裏的人從頭到腳打量了幾分鍾,然後後退幾步,低下頭,開始哭泣起來。一會兒後,羅伯特領他走出電梯,送他離去。
幾天後,羅伯特在街上碰到了這個人,他已不再是一個流浪漢形象:西裝革履,步伐輕快有力,頭抬得高高的,原來那種衰老、不安、緊張的姿態已經消失不見。他說,非常感謝羅伯特先生,讓他找回了自己。
哈佛人生哲理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感歎生活的艱難,命運的多舛,時運的不濟,可是很多人除了感歎就不再去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無數人在每天的哀歎聲中度過,青春在慨歎中消逝,生命在悲歎中結束。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悲哀。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由上天決定的,也不是由別人決定的,而是自己。一個人若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心態,樹立足夠的自信心,這樣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唯一該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1929年10月10日,紐約天空仍有一整片的白雲,華爾街維持榮景氣象,正如往昔一樣,證券所的交易員從布魯克林的石頭房出門,搭乘地鐵,走進象征美國大國崛起的證券交易所。
沒有人意識到,這是紐約美好時光的最後一天。10月11日起,華爾街股市開始下跌,至10月29日曆史上最著名的那一天,紐約股市大崩盤。華爾街指數從352點跌至230點,一路跌至1932年7月,羅斯福當選的前4個月,隻剩41點,共跌了90%的市值。華爾街跳樓自殺人數高達2.7萬人;全美失業人口占20%~25%;美國工業生產額跌落1/3,從此,經濟大蕭條自美國蔓延至全球。茶、小麥、農林業,連絲襪市場都消失了。
著名的羅斯福就在這樣的世界經濟漩渦中站上舞台,時年49歲。他患有小兒麻痹後遺症,一瘸一拐地不要人扶持走上講台,發表了著名的就職宣言:“我們唯一該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種無名的、喪失理智的……恐懼心理,癱瘓了我們,以致我們什麼事也做不成。”癱瘓的美國經濟,選擇了下肢癱瘓的總統,以他個人身體所展現的強韌,鼓舞絕望的子民。當時的美國人,還未活在電視時代,守著收音機,美國人熱淚盈眶地聆聽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帶著他們從頹廢中站起來。
羅斯福著名的“新政”,包括首開世界福利之風的失業救助法、國家工業複興法等共六十多個法案,在他上台後100天內立刻推出。他要求國會授權“大政府”,一套無限製的法案特權,挽救美國經濟;這是現代許多人比較理解的大蕭條曆史。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大蕭條並未因此過去,美國經濟衰退自1929年延至1941年共12年才真正結束;一直到歐洲又打了一場仗,美國成了他們的後勤大工廠,經濟崩潰的跡象才告終止。
羅斯福改變不了大體的經濟環境,但他要美國人保存希望,快樂起來,至少不能再跳樓自殺。他解除了禁酒令,曼哈頓多了很多俱樂部,喝杯酒、聽聽現場演唱歌聲,人生的苦境也就不知不覺度過了。爵士樂、搖滾音樂,這些我們今日仍著迷的音樂形式,都是20世紀30年代的產物。在搖擺的音樂聲中,紐約人聚集在棉花俱樂部,場子中傳來“歡迎艾靈頓公爵”,一杯小酒在握……這些快樂撫平了沮喪至穀底的憂鬱的美國人。很多人認識到,人生本無常,至少這個夜晚、這一刻,我們是幸福的。
羅斯福共在任12年,他是美國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統,雅爾塔會議後他心髒病突發,沒等到二次大戰同盟國勝利,撒手離開了一路伴隨著的美國蕭條局勢。但他活得那麼有勁,那麼有創意,那麼不肯放棄,以至於成了美國曆史上最令人懷念的領袖。
哈佛人生哲理
我們對生活必須先有信心,然後才能永遠延續下去。所謂信心,就是希望。希望是水,滋潤心田,生命因它而有萌芽的念頭;希望是火,點燃激情,生命因它而有衝刺的動力。有希望,既是活下去的色彩,更是幸福的源泉。
人生就和打牌一樣
艾森豪威爾是美國第34任總統,年輕時經常和家人一起玩紙牌遊戲。
一天晚飯後,他像往常一樣和家人打牌。這一次,他的運氣特別不好,每次抓到的都是很差的牌。開始時他隻是有些抱怨,後來,他實在是忍無可忍,便發起了少爺脾氣。
一旁的母親看不下去了,正色道:“既然要打牌,你就必須用手中的牌打下去,不管牌是好是壞。好運氣是不可能都讓你碰上的。”
艾森豪威爾聽不進去,依然憤憤不平。母親於是又說:“人生就和這打牌一樣,發牌的是上帝。不管你名下的牌是好是壞,你都必須拿著,你都必須麵對。你能做的,就是讓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然後認真對待,把自己的牌打好,力爭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樣打牌,這樣對待人生才有意義。”
艾森豪威爾此後一直牢記母親的話,並激勵自己去積極進取。就這樣,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成為中校、盟軍統帥,最後登上了美國總統之位。
哈佛人生哲理
生活就像是玩撲克,抓到手裏的是什麼牌無法知道,但你可以決定怎麼出牌。在麵對問題和挫折時,怨天尤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積極調整好生活態度,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戰,並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這才是最佳的選擇。
上帝和乞丐
上帝想改變一個乞丐的命運,就化作一個老翁前來點化他。
他問乞丐:“假如我給你1000美元,你如何用它?”
乞丐回答說:“這太好了,我可以買一部手機呀。”
上帝不解,問他為什麼。
“我可以用手機同城市的各個地區聯係,哪裏人多,我就可以到哪裏去乞討。”乞丐回答說。
上帝很失望,又問:“假如我給你10萬元呢?”
乞丐說:“那我可以買一部車。以後我再出來乞討就方便了,再遠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趕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這一次,他狠狠心說:“假如我給你1000萬呢?”
乞丐聽罷,眼裏閃著光亮說:“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買下來。”
上帝挺高興。
這時,乞丐補充了一句:“到那時,我可以把我領地裏的其他乞丐全攆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上帝聽罷,黯淡離去。
機遇隨處皆是,但決定人生的還是心態和思維。
哈佛人生哲理
思維和心態決定命運。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固然是件好事,但不可隻追求表麵形式上的改變,應該先要改變自己的內心。隻有改變了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命運,否則,即使具備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人的軟弱一麵是能克服的
羅伯特。梅裏爾在布魯克林長大。那時他膽小,而且說起話來口吃得厲害,所以,最怕被老師叫起來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說話。有時,當羅伯特知道上課時老師會向他提問,他就逃學,每逢躲不開的時候,他就背對著全班站著朗讀,同學們常常取笑他。
而羅伯特真正得到解脫是在15歲的時候。那時正趕上經濟大蕭條,他不得不輟學,在曼哈頓地區幫父親和叔叔把服裝、鞋送到顧客家裏去。他們付不起工錢,但是幹那種跑腿的差事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
起初羅伯特對歌劇情有獨鍾,這主要是受媽媽的影響。她是一個業餘歌手,嗓音優美。當她聽到羅伯特在家裏唱歌,就帶羅伯特去拜見一位聲樂老師。這位聲樂老師的工作室就在大都會歌劇院裏,羅伯特心裏充滿了對他的敬畏。羅伯特交不起學費,但是這位老師同意他靠獎學金學習唱歌。
羅伯特利用午餐的時間,手裏抱著一大堆鞋盒和衣物去上課,或是幹完了活再去上課,那時他已經累得精疲力竭。羅伯特和媽媽都沒有把上課的事告訴父親。因為他們知道,他是不會理解的。
一天,上完課後他回家晚了,父親要知道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回家,不能再保密了,他隻好把上聲樂課的事告訴了父親。雖然父親不知道什麼是聲樂課,但沒有阻止他。
此後不久的一天,羅伯特去第五十七街送貨的時候,看見在斯坦韋大廳前圍著一群人。原來是旅遊勝地艾迪羅恩迪山的斯卡魯恩莊園要招收一名暑假幫工,這裏正在進行麵試。
羅伯特唱了一首歌,壓倒了四十多名對手,得到了這份工作,那時他18歲,因為缺乏實際經驗,他感到非常緊張,但是在工作中他什麼活都得幹,這種緊張感很快就消失了。女聲合唱隊唱歌的時候,他給她們伴唱,同時還為一個名叫雷德。斯克爾頓的青年喜劇演員當助手。第一次聽到觀眾的掌聲時,他就知道這條路走對了。
羅伯特不敢相信,隻要一上台演唱,他的口吃就消失了。每次站到一批新的觀眾麵前,他的自信心就得到進一步加強,膽怯也隨之消失。他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人的軟弱一麵是能克服掉的。
羅伯特後來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有9位美國總統曾慕名前往聽他演唱。
哈佛人生哲理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隻要善於發現和培養自身的特長,人的軟弱一麵是能克服掉的。一個充分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邁向人生道路上更高的山峰。
關鍵在於自己不要看低自己
有一個黑人的孩子經常遭受他人嘲弄,家裏特別窮,父母都是幹體力工作的。他平時連門都不敢出。他認為,作為一個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擁有朋友的,更不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他因此感到很悲哀,甚至發牢騷,抱怨命運對他不公。父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帶他去參觀荷蘭畫家梵。高的故居,當他看過小木床及裂了口子的皮鞋之後,奇怪地問父親:“梵。高的家庭真的如此貧窮嗎?”父親回答說:“是啊。他出生在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年輕時在畫店裏當店員,他隻活了39歲,連妻子都沒娶上。”
接著,父親又帶他去了丹麥,去參觀安徒生的故居,過後他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裏嗎?”
父親回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棟閣樓裏。”
在回來的路上,父親又為兒子買了一本《貝多芬傳記》,他從書上知道了貝多芬一生窮困潦倒,卻譜寫出《命運》等諸多世界名曲。
通過這次參觀,這位黑人的兒子明白了許多道理,他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庭,不再用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一切。後來,他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他的名字叫伊東。布拉格。
成名後,他在回憶童年時說:“我的童年是沒有快樂的,我一直認為自己將來肯定沒出息,好在父親讓我認識了梵。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上帝沒有輕看卑微。”
哈佛人生哲理
納粹德國集中營的幸存者維克托。富蘭克林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最後一種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事實證明,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他的心態,有好的心態才會有好的人生。心態決定人生的高度。消極心態會阻礙你達成願望。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很低,你就無法找到自己的強項,你就不可能向好的方向改進和發展。反之,積極的心態就可以把你推向成功的巔峰。
有趣的“傷痕實驗”
哈佛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每位誌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裏,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誌願者被允許用一麵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麵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誌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麵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誌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在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哈佛人生哲理
“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畢竟,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一個掌控自己內心世界的人,會活得更加坦然、快樂。
你應該開懷大笑才對
智慧而年老的牧師胡裏奧在密西西比河邊,遇見了憂鬱的年輕人費列姆。
費列姆唉聲歎氣,滿臉愁雲慘霧。
“孩子,你為什麼這樣鬱鬱不樂呢?”胡裏奧關切地問。
費列姆看了一眼胡裏奧,歎了口氣:“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光蛋。我沒有房子,沒有太太,更沒有孩子;我也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整天饑一頓飽一頓地度日。像我這一無所有的人,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
“傻孩子,”胡裏奧笑道,“其實,你應該開懷大笑才對。”
“開懷大笑,為什麼?”費列姆不解地問。
“因為,你其實是一個百萬富翁呢。”胡裏奧有點兒詭秘地說。
“百萬富翁?您別拿我這窮光蛋尋開心了。”費列姆不高興了,轉身欲走。
“我怎敢拿你尋開心?孩子,現在能回答我幾個問題麼?”
“什麼問題?”費列姆有點好奇。
“假如,現在我出20萬美元,買走你的健康,你願意嗎?”
“不願意。”費列姆搖搖頭。
“假如,現在我再出20萬美元,買走你的青春,讓你從此變成一個小老頭兒,你願意麼?”
“當然不願意。”費列姆幹脆地回答。
“假如,我再出20萬美元,買走你的美貌,讓你從此變成一個醜八怪,你可願意?”
“不願意。當然不願意。”費列姆頭搖得像個撥浪鼓。
“假如,我再出20美萬,買走你的智慧,讓你從此渾渾噩噩,混過一生,你可願意?”
“傻瓜才願意。”費列姆一扭頭,又想走開。
“別慌,請回答完我最後一個問題——假如現在我再出20萬美元,讓你去殺人放火,讓你從此失去良心,你可願意?”
“天哪。幹這種缺德事,魔鬼才願意。”費列姆憤憤地回答道。
“好了,剛才我已經開價100萬美元了,仍然買不走你身上的任何東西,你說,你不是百萬富翁,又是什麼?”胡裏奧微笑著問。
費列姆恍然大悟。他笑著謝過胡裏奧的指點,向遠方走去……從此,他不再歎息,不再憂鬱,微笑著尋找他的新生活去了。
哈佛人生哲理
人的潛能和價值幾乎是無限的。通過適當的努力,人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心懷自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珍愛自己的人,永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失明沒什麼了不起的
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莫利斯城,年輕的丹尼爾因為一次意外而雙目失明。失明後的他情緒非常低落,覺得整個世界都已坍塌,自己的人生已經無路可走。經過家人及朋友的多次勸說,他終於同意到一所盲人學校學習。
在丹尼爾到達盲校的第一天,一位小夥子將他帶進了盲校分配給他的房間。小夥子非常耐心詳細地對丹尼爾說:“現在,我將你的皮箱放在了房間裏左邊的這個角落,在這個角落的旁邊,是你的衣櫃,第一個抽屜可以放你的領帶,第二個抽屜可以放你的襯衣。房間的右邊是你的床,在床的前麵6步遠的地方就是房門,出房門一步就是樓梯,樓梯一共有13級台階。鬧鍾我已經幫你定好,會在6點鍾準時響起,聽到鈴響後,你就走出房門,小心點走下樓梯,然後向右轉,沿著走廊一直走,就可以直接走到餐廳了。”
小夥子交代完畢,拍了拍丹尼爾的肩膀,說:“好了,你先休息吧。我走了。”
“但是,”丹尼爾急切地說道,“你不能留下我一個人不管啊。對我而言,四周是一片黑暗。難道你不知道嗎?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什麼都看不到啊。”
小夥子走到丹尼爾身邊,用力地抓住他的雙手說道:“夥計,失明沒什麼了不起的,你完全可以用心去感知這個世界,用雙手去觸摸,用雙腳去行走。忘了告訴你,我和你一樣,也是一個盲人。”
哈佛人生哲理
隻要信心不倒,就沒有不能戰勝的傷殘。要想戰勝身體上的傷殘,必須先戰勝精神上的殘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我們都不能自暴自棄,都要振作。隻要你有足夠強烈的願望,你就能做到你想做的一切。
給別人以寬容給自己以信心
有一個年輕人,好不容易獲得一份銷售工作,勤勤懇懇幹了大半年,非但毫無起色,反而在幾個大項目上接連失敗。而他的同事,個個都幹出了成績。他實在忍受不了這種痛苦。在總經理辦公室,他慚愧地說,可能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安心工作吧,我會給你足夠的時間,直到你成功為止。到那時,你再要走我不留你。”老總的寬容讓年輕人很感動,他想,總應該做出一兩件像樣的事來再走。於是,他在後來的工作中多了一些冷靜和思考。
過了一年,年輕人又走進了老總的辦公室。不過,這一次他是輕鬆的,他已經連續7個月在公司銷售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成了當之無愧的業務骨幹,原來,這份工作是那麼適合他。他想知道,當初,老總為什麼會將一個敗軍之將繼續留用呢?
“因為,我比你更不甘心。”老總的回答完全出乎年輕人的預料。老總解釋道:“記得當初招聘時,公司收下100多份應聘材料,我麵試了20多人,最後卻隻錄用了你一個。如果接受你的辭職,我無疑是非常失敗的。我深信,既然你能在應聘時得到我的認可,也一定有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客戶的認可,你缺少的隻是機會和時間,與其說我對你仍有信心,倒不如說我對自己仍有信心。我相信我沒有用錯人。”
年輕人從老總那裏,懂得了給別人以寬容,給自己以信心,就能成就一個全新的局麵。
哈佛人生哲理
在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會有助於我們的成功。別人的信任和鼓勵固然重要,而我們的內在動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動力就是自己的心態,它表現為超越自我的能力。自己要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來鼓勵自己追求卓越、挑戰極限。
一個一點兒也不漂亮的妻子
在南太平洋有兩座島嶼,一直保留著這樣的古老傳統,青年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時候,要先用活的母牛向女方家下聘禮。通常,漂亮的女孩會得到4頭甚至5頭母牛的聘禮。
約翰尼是一個年輕英俊的富商,他完全可以在本島任意挑選一個女孩子做妻子,但他卻鍾情於另一座島上的女孩莎麗塔。莎麗塔的長相一點兒也不出眾,而且總是腰彎背駝,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但約翰尼還是深深地愛著莎麗塔。他已經決定去拜訪莎麗塔的父親山姆·卡羅,並商量下聘禮的事。
山姆。卡羅連忙召集家人商討該如何與約翰尼討價還價。他打算向約翰尼要3頭母牛作為聘禮。
第二天,求婚儀式一開始,約翰尼就平靜地說:“我願意用8頭牛作為聘禮,請把您的女兒莎麗塔嫁給我。”“啊?好……”山姆驚訝得目瞪口呆。就這樣,約翰尼和莎麗塔很快就舉行了一個非常豪華的婚禮。島上的人們始終不明白,約翰尼究竟為什麼願意用8頭牛作為聘禮來娶一點兒也不漂亮的莎麗塔。
半年後,一位美國作家來到約翰尼家中拜訪,問起了他用8頭牛作聘禮的事。談話間,一個身材修長的漂亮女子走進了房間,把一盆鮮花放在桌子上,又轉身出去了。
“這是我的妻子莎麗塔。”約翰尼得意地向作家介紹,作家很吃驚。約翰尼解釋道:“當一個女人知道自己的丈夫隻用最低的價錢就把自己娶回家,這對她來說意味著什麼?女人們聚在一起時,總會爭相炫耀自己的丈夫用了多少聘禮才娶到自己,而此時那個被丈夫隻用了1頭牛就娶回家的女人,內心該是怎樣的感受啊。我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莎麗塔身上,我愛她,我要讓她永遠快樂。”
約翰尼繼續說:“有很多事情會改變一個女人,而最重要的卻是她如何看待自己。從前的莎麗塔始終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但是現在,她知道自己比島上的任何一個女人都有價值,而我也想要一個真的值8頭母牛的妻子,你看,我的夢想終於成為了現實。”
哈佛人生哲理
許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於縮小了自己的成就。有很多事情會改變一個人,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己。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自信,就會充滿魅力,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生命、信念和目標都是免費的東西
湯姆是一名孤兒。2003年聖誕節,他在美國加州的塞爾西孤兒院給上帝寫了一封信。
上帝:
您好
您知道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給哈裏一個爸爸、一個媽媽,而您連一個姨媽都不送給我。這太不公平了。
——湯姆
這封寫有“上帝親啟”的信,最後被轉到神學博士摩羅。邦尼先生那裏,他是《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專門負責替上帝回信的特約編輯。
摩羅。邦尼博士接到湯姆的信,馬上就明白了,哈裏被人領養了,而湯姆沒有,他還依舊被留在孤兒院。
如何答複湯姆呢?摩羅。邦尼博士知道,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找一家願意領養孩子的人,然後秘密地辦理領養手續,待一切辦好之後,給湯姆回信,說:“湯姆,我的孩子。我真有點疏忽大意了,像你這樣好的孩子,是不應該沒有爸爸媽媽的。明天我一定給你送去。”——但是,對於一個孤兒,上帝真的會這樣答複嗎?
摩羅。邦尼博士心裏非常矛盾。他想,對於一個從小失去依靠的人,要想讓他知道上帝是公平的,絕不能用這種辦法。經過深思熟慮,他給湯姆回了這麼一封信。
親愛的湯姆:
我不期望你現在就讀懂這封信,不過我還是想現在就告訴你,上帝永遠是公平的。假若你認為我沒有送給你爸爸媽媽,就是我的不公,這實在讓我感到遺憾。我想告訴你:我的公平在於免費地向人類供應了三樣東西:生命、信念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