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人生哲理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你就會投入更大的熱情,也就能做得更好,由此而給你帶來的成功的快樂和榮譽也能帶給你享受。如果過多追求名利,就會失去熱情,精神與肉體都容易疲倦。所以,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隻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我們就會工作愉快、有活力。
一個生活得很鬱悶的女孩
蘇珊非常羨慕女同學羅琳。羨慕羅琳能住在那樣一棟帶閣樓的房子裏。
羅琳是一位幫富人剪草坪的工人的女兒。蘇珊經常想起去年到羅琳家過生日的情景。
那天她們玩得晚了,她就睡在羅琳的屋子裏。那是一間小小的閣樓,低矮得一伸手就能摸到屋頂。她們兩人都沒有睡意,羅琳就打開衣櫃,向蘇珊展示自己的衣服。羅琳是剛移民過來的,屬於另一個民族,所以,她的衣服雖然麵料不太好,做工也很粗糙,但式樣都非常特別。蘇珊好奇地一件件在身上試,羅琳屋子裏沒有鏡子,蘇珊就讓這位女同學來評判穿在身上的效果。
羅琳還會自己配香水,這是她以前住在叢林時跟媽媽學到的本事。
那晚,蘇珊開心極了,臨近天明才睡著。
蘇珊想:羅琳多麼幸福呀。她在自己的家裏,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想怎麼笑就怎麼笑,笑得再響也沒人責備,還可以把朋友們請到家裏開Party,盡情地玩鬧。而這些,自己卻全都做不到。
蘇珊自從一年前搬進現在的這個新家後,就失去了她往日的自由,她感覺非常失望。無論走到哪裏,身邊總有人跟著她,幾乎形影不離,監視著她的一舉一動。她覺得自己像生活在一個透明的玻璃盒子裏,非常不自在。那些人名義上在保護她,實際上卻在侵犯她,像一群冷酷的獄卒。
蘇珊在家裏時,笑得響一些,卻被告知,這和她的身份有多麼不符。她想穿一件藍色牛仔褲,也立刻會招來批評。過生日時,她想把同學們請來熱鬧熱鬧,正好同學們也想見識一下她的新家,但是,卻被冰冷地拒絕了。她想獨自一人去看橄欖球賽,那更是絕對不允許的。
蘇珊覺得這樣的生活沒意思透了。
蘇珊開始對這個新家充滿憎惡,覺得它實在像一座監獄。
暑假裏,她默默地在醞釀一個計劃,決定從這座監獄中逃出來。
但身邊的人對她跟得很緊,怎麼辦呢?
一天,她從家裏出來,進了附近的一個公共廁所。那些跟著她的男人守在門外。她從包裏取出一套早已準備好的衣裙換上,戴上火紅的假發,又捂上一副大墨鏡,然後,趁著人多的時候,混出了廁所的大門。門外的那幾個守衛竟然沒有察覺,這讓她興奮極了,立即飛奔到路旁,打了一輛出租車,成功地逃離了那個她眼中的監獄。
蘇珊身上沒有多少錢,就在一個偏僻的街區租了一間小小的閣樓住下來。這時她想:“我終於可以像羅琳那樣快樂地生活了。”
在那間陰暗狹窄而又潮濕的房間裏,那一刻,她覺得幸福極了。
然而,她的幸福也僅僅持續了半天時間。那些跟著她的人很快找到了她。她隻得沮喪地回到剛剛逃出來的那個家。
這個叫蘇珊的女孩,是美國第38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的女兒,她拚命想逃脫的那個家是白宮。
哈佛人生哲理
越來越多的哈佛學者推崇這樣的一種觀念:“隻有簡單著,才能快樂著。”簡單的生活是快樂的源頭,為我們省去了許多欲求不得滿足的煩惱,也為我們開闊了許多身心解放的快樂空間。幸福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也許物質上的富有可以讓人擁有光鮮的生活,但是,隻有精神上的富有才能讓人真正體會到快樂。
窮人成為富人之後
1980年,美國通過《新難民法案》,居住在紐約水牛城收容所的512名難民,成了美國的合法公民。2004年,新法案頒布25周年,這批得益於該法案的人搞了一次集會。他們承認,自從成了美國公民,生活有了空前的改善;但是,幸福的夢想遠遠沒有實現。
霍華德。休斯是位法學博士,專門研究難民問題。他聞知此事,便展開了調查。他發現,這批偷渡者由於都有著強烈的發財夢,來美後,經過20餘年拚搏,日子過得都不差。但是,他們為什麼仍抱怨沒有過上幸福生活呢?下麵是霍華德博士對其中3位所作的調查記錄:
001號:水產商,初來美國時,在邁阿密的水產一條街做黃魚生意,現已由原來的一間店鋪,發展為連鎖店。20年來,為擠垮競爭對手,未休息過一天,更未出外度過一天假。
217號:貨車司機,主跑西部7號國道,無房產,有舊房車1輛,70%的收入以儲蓄的形式存入銀行。現賬麵現金存款69萬美元。
382號:房產開發商,1995年之前,在13個市鎮擁有房產開發權,因逃稅被判1年6個月監禁,剝奪開發權,罰款8600萬美元,現從事塗料進出口業務。
霍華德的調查報告長達730頁,曆數了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這份報告被交到美國國務院之後,迅速被轉交到移民部。沒過多久,原紐約水牛城收容所的512名“難民”每人收到一個小冊子,小冊子的封麵上寫著:一個窮人成為富人之後,如果不及時修正貧窮時所養成的貪婪,就別指望能跨入幸福的境界。
哈佛人生哲理
我們需求得越少,得到的自由越多。正如梭羅所說:“大多數豪華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在生活中,不要讓自己迷失方向。貪婪地占有隻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這些時間和精力,本來可以用於我們真正希望去做的事情。
在洞穴裏獨自生活一年的體驗
意大利洞穴專家毛裏奇。蒙塔爾隻身到意大利內洛山的一個地下溶洞裏,開始了長達1年的名為“先鋒地下實驗室”的活動。
“先鋒地下實驗室”設在溶洞內的一個68平方米的帳篷內,裏麵除配備有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外,還設有起居室、衛生間、工作間和一個小小的植物園。在洞外山頂上的控製室裏,研究人員通過閉路電視係統,觀察蒙塔爾一個人在長期孤獨生活的情況下,生理方麵會產生哪些變化。
剛開始20天左右,由於寂寞與孤獨,蒙塔爾曾感到害怕,懷疑能否堅持到底,但是後來還是頂住了。他給果樹和蔬菜澆水,看書、寫作或看錄像。1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煙,看了100部錄像片。實驗室內還備有一輛健身自行車,他共騎了1600多千米。
度過了一年多的地下生活後,蒙塔爾於2004年8月1日重見天日。這時,他的體重下降21公斤,免疫係統功能降到了最低點;如果兩人同時向他提問,他的大腦就會亂;他情緒低落,不善與人交談。雖然他渴望與人相處,卻已喪失了交際能力。
蒙塔爾說:“在洞穴裏度過了1年,才知道人隻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過去,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常常傾向於獨處。現在,讓我在安靜與熱鬧之間選擇,那我寧可選擇熱鬧,而不要孤寂。這場實驗使我明白了一個人生的奧秘:生活的美好在於與人相處。”
哈佛人生哲理
培根有一句名言:“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隻是一片繁華的沙漠。”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集體。隻有積極投身社會,愉快、和諧地與人相處,才能獲得進步和成功所需的各種資源,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
用兩隻猴子做的實驗
布雷迪是一位心理學家。
兩隻猴子在布雷迪的牽引下,坐上兩把椅子,20秒後,它們同時遭到一次電擊。這隻是開始,被儀器操控的電源,每隔20秒均勻恒定地釋放出電流,猴子尖叫,但無處可逃。
不久,兩隻猴子發現各自椅子上有一個壓杆,他們開始嚐試掀動壓杆。
甲猴子在電擊即將來臨時掀動壓杆,電擊神奇地消失了,它們倆同時逃脫了一次痛苦的體驗。
乙猴子也照樣掀動壓杆,可是它手邊的那個隻是做樣子的,壓與不壓,對電擊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乙猴對電擊毫無辦法。
實驗繼續,甲猴明白自己可以操控命運,它緊張地估算時間,在打擊臨到前,掀動壓杆以避免災難。當然,它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成功時,兩隻猴子同時有了休息的時間;失敗了,兩個猴子同時迎接電流的折磨。
實驗結果,在同等頻率同等強度的電流打擊下,那隻不停動壓杆的甲猴子,由於沉重的心理負擔,得了胃潰瘍。而無能為力的乙猴子,卻安然無恙。
哈佛人生哲理
過大的心理壓力會損害健康,趕走快樂。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很多人背負著超強的心理負荷和責任感,也有很多人對現實的殘酷感到無奈。有的時候,不苦苦地去進行無謂掙紮,抱持聽天由命的態度,釋放內心的壓力,坦然地接受不可改變的一切,反而是明智的。
你可以選擇如何麵對一天的生活
米勒在大學教經濟學。周一上課前,他興致勃勃地問學生們周末過得怎樣。一個男生說,他周末拔了智齒,因此過得不太愉快。隨後,他反問米勒先生,為何總是這麼快樂。
米勒先生說:“每天早上當你起床時,你可以選擇如何麵對一天的生活,因為我選擇快樂。”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吧,”米勒對著全班60個學生繼續說道,“除了在這兒上課,我還在一所社區大學兼課。從我家到學校,是17英裏的高速公路。幾星期前的一天,我駕車前往那所學校。剛剛駛離高速公路進入校園區,汽車拋錨了。在隻差400多米就到學校的時候,汽車不動了。我努力重新發動引擎,但使盡渾身解數也沒能重新發動。好在離學校隻剩下幾百米,我隻得抱著課本走到學校。”
“一到學校,我就給汽車協會打了電話,請他們在我下課後派拖車來。院長秘書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笑著回答:‘今天是我的幸運日。’”
“‘你的車壞了,還說今天是你的幸運日?什麼意思?’她很驚奇。”
“‘我家離這裏17英裏,’我回答,‘在高速公路上的任何一段,我的車都可能拋錨,但是沒有,它在最合適的地方拋了錨:已經下了高速公路,我可以走到學校。我沒有耽誤上課,還能安排下課後拖車。如果我的車注定今天要拋錨,那麼,這是最幸運的方式。’”
哈佛人生哲理
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改變你對事物的認知和自己的心情,隻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做得到。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是可以改變自己;我們不能控製事態的發展,但是可以控製自己的態度。不管發生了什麼事,你都可以選擇快樂,你都可以認為自己是幸運的。
意想不到的情感與奇跡
土耳其登山運動員勞斯不慎掉進山洞,身上除了事先背著的幹糧,隻有一個記事用的小本子。勞斯躺在山洞裏,聽著手表秒針的滴答聲,他無法忍受等待給他帶來的恐懼。他開始把小本子撕掉,一頁一頁地疊起紙玩具來。他疊呀疊,竟然被自己的紙玩具所吸引,忘記了時間的存在……
10天之後,人們找到勞斯的時候,他已經完全昏迷。人們驚訝地看到,在他的周圍,擺滿了各種用紙張做的玩具。10天,勞斯奇跡般地活了過來。
勞斯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裏,一直感謝那個小本子,那些沒有生命的白紙,在他最艱難的時候,給了他無限的力量,支持著他的生命。這些平日看來價值極小的白紙,卻與他分擔了所有的艱難,陪伴他度過了可怕的死亡歲月。勞斯一直認為,是這些紙張與他分擔了難以度過的可怕時刻。
戰爭時期,在許多集中營裏,犯人們會借助手中的一件很不起眼兒的小玩意,度過很多年。這些東西,無一不成為支撐他們歲月的最親密夥伴,甚至比有靈性的生命更讓他們感到親切和溫暖。人與物的交流,會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感與奇跡,甚至會勝出比無情物本身的價值高百倍的力量。
哈佛人生哲理
“追求更多享受的人,遠不如享受已有生活的人過得幸福如意。”我們擁有的,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有時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隻要你懂得充分地去享受它,珍愛它,它同樣會帶給你莫大的愉快與幸福,甚至出現某種奇跡。
最適應上層社會生活的家庭
美國新澤西州的維克和妻子妮爾、女兒薇薇安過著標準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一部還不錯的轎車,一棟正在分期付款的房子。隻是妮爾常常嘀咕:如果沒有還貸賬單的話,生活會更快樂。
一天,維克填表報名參加了美國廣播公司舉辦的“真人秀活動”,活動參與者要求是中產階級身份。廣播公司將在報名者中選取6個夫妻恩愛的模範家庭,讓他們過上兩個月的超級富豪生活。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將接受專家的評估,最後將評選出最適應上層社會生活、最像富豪的家庭,勝出者將得到巨獎100萬美元。幸運的是,他們竟然從數以萬計的家庭中被選中了。
維克一家被送到了幽靜的棕櫚海灘,安置進一幢40英畝院落中,住上了2萬平方英尺的豪華府邸。這裏富麗堂皇,推開落地玻璃窗,漂亮的陽台外是一片湛藍的大海。直到第3天,維克和妮爾才適應了這裏的生活,意識到這是場比賽。他們開始憧憬他們會是最終勝出者,拿到那100萬美金,這樣他們就再也不用還那些該死的賬單了。他們很快找到了比賽的關鍵字:最像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