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快樂幸福的主人(1 / 3)

伊壁鳩魯說:“不能明智地、正直地、如願地生活,就無法快樂地生活;同樣,不能快樂地生活,也就不會明智地、正直地、富裕地去生活。”哈佛大學的講師塔勒。本。沙哈爾指出:快樂很大程度上和個人品質與性格有關;命運的痛苦或得意,對我們的感受是無法造成很大差別的。不懂得快樂之道,煩惱便永遠跟隨你。快樂的鑰匙一定要放在自己手裏,一個心靈成熟的人不僅能夠自得其樂,而且,還能夠將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感染周圍更多的生命。

人們為什麼會羨慕梭羅

2004年,梭羅博物館在互聯網上搞了這樣一個測試,題目是:你認為亨利。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

為了便於不同語種的人識別和點擊,他們在題目的下麵貼出16麵國旗。到5月6日(梭羅逝世紀念日),共有467432人參加了測試,其結果是:92.3%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

這一結果出來之後,非常出乎主辦方的意料。大家都知道,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沒有像他的大部分同學那樣,去經商發財、走向政界或成為明星,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他在那兒搭起了小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原始而簡樸的生活。他活了44年,在許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直到患上肺病,在康科德孤零零地告別人世。

是什麼原因使人們羨慕起梭羅來了呢?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羅博物館在網上首先訪問了一位商人。商人是這樣回答的:“我從小就喜歡印象派大師高更的繪畫,我的願望就是做一位畫家,可是為了掙錢,我卻成了一名畫商,現在我天天都有一種走錯路的感覺。梭羅不一樣,他喜愛大自然,就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大自然。他應該是幸福的。”

後來梭羅博物館又訪問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銀行的經理、飯店的廚師以及牧師、學生和政府職員等等。其中一位是這樣給博物館留言的:“別說梭羅的生活,就是梵。高的生活,也比我們現在的生活值得羨慕,因為他們沒有違背上帝的旨意,他們都活在自己該活的領域,都做著自己天性中該做的事,他們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卻在為了過上某種更富裕的生活,在煩躁和不情願中日複一日地忙碌著。”

我們羨慕梭羅,其實就是羨慕他徹底拋開一切虛無的世俗名利,能為自己的喜好而活著;我們羨慕梭羅,因為我們也想像他那樣去生活,可就是鬼使神差地無法做到。所以,我們隻有羨慕。

哈佛人生哲理

詩人愛默生說過:“沒有一件事比偉大更為單純;事實上,單純就是偉大。”簡樸、單純的生活有利於清除物質與生命本質之間的樊籬。為了認清它,為了生活得更加快樂,我們必須從清除嘈雜聲和瑣事開始,認清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一切: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哪些是必須丟棄的。

把視線投向好的方麵

首先看幾道小學生做的算術題,然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看到的情況說出來。這幾道題目是:

3+4=7,9+2=11,8+4=13,6+6=12.

每一次專家做這一項實驗,90%的人都立即會指出:8加4等於12,不等於13.他們說得一點沒錯。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應該看到了另外3道正確的等式,那就是:3+4=7,9+2=11,6+6=12.

心理學家發現,許多人看問題總是會把視線投到事情錯誤的一麵,而對事情正確的一麵關注很少。

如果有10個陌生人從麵前走過,我們中大多數人會從這些人的缺陷方麵描述自己的印象,如:“這人是胖子”,“那人是禿子”等等。

靜下心來想一下,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你做了100件好事,但有1件做錯了,結果怎麼樣?別人的視線都會投到你做錯的這件事上。

所以說,如果我們大家常記得把視線投向好的方麵,那麼,這個世界無疑會變得更加美好。

哈佛人生哲理

奧瑞利歐斯說:“如果你對周圍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感受所造成的,並非事物本身如此。借著感受的調整,你可在任何時刻都振奮起來。”人們眼睛見到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隻看見自己想尋求的東西。樂觀者和悲觀者各自尋求的東西不同,因而對同樣的事物,就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態度。要活得快樂,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的態度。

有時我們需要學會忘記

美國洛杉磯的一所學校,有一個名叫普賴斯的女子,她42歲了,本來正是享受生活的時候,但她卻因為有超常的記憶,使她的生活變得痛苦不堪。

普賴斯原先住在紐約市,8歲那年,隨父母親移居到加利福尼亞州,在洛杉磯度過了她的少女時代。14歲那年,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自己,她能記起多年以前一個極其細小的事情,幾年前發生的事情,好像就是幾個小時前發生的一樣。

本來擁有這樣的好記憶應該慶幸才對。但是,當以前的記憶排山倒海般湧來時,普賴斯感到了恐懼。她說,有時她坐在餐廳裏喝咖啡,看到了一個場景,她的記憶就會突然打開,腦海裏像放電影一樣,回憶起以前的事,從每天起床的時間,到遇見的朋友,到吃過的食物和做過的事情,這一幕幕在腦海中栩栩如生。

如果這些記憶都是快樂的也罷,但她的記憶對以前那些不愉快的、傷心和痛苦的事情,也一齊帶來,讓她本來很好的心情變得很糟糕。而且因為她的大腦經常在超負荷工作,普賴斯的睡眠極其不好,她四處求醫,但沒有一位專家能夠告訴她,應該怎麼做。

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專家為普賴斯成立了一個專家小組,但專家們也束手無策,他們根本不知道怎樣讓普賴斯的大腦學會忘記。

命運似乎在對普賴斯開了一個玩笑,讓她此生為超強的記憶痛不欲生。但普賴斯的遭遇,卻成了美國心理學家的心理幹預案例,他們認為再也沒有像普賴斯的例子這樣生動了:一個人假如不能學會忘記,那他們的生活肯定會崩潰。幸福是什麼,快樂是什麼,幸福和快樂就在忘卻裏。

我們總是記住痛苦,記住尷尬,記住折磨,而不懂得一個人如果背負太多,生活之路走起來就不輕鬆了。也許你會說:“這一切我都無法忘記。”可是專家說,像普賴斯這樣的“超常記憶綜合征”患者在全世界不會超過10位,一個正常人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哈佛人生哲理

“你對記憶的取舍和選擇,決定了你的生活是快樂還是憂愁。”我們每天遇到的事物,都包含成功快樂的因素,取舍全由個人決定。因為所有事情和經驗裏麵,正麵和負麵的意義同時存在,轉為絆腳石或者是踏腳石,由你自己決定。情緒上的煩惱與生活中的不幸並沒有必然的聯係。生活中常碰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僅僅是可能引起煩惱的外部原因之一,煩惱情緒的真正病源,應當從內心去尋找。

金錢隻是一串無意義的數字

2006年6月,世界第二富豪,被譽為“股神”的美國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宣布,他將捐出總價達370億美元投向慈善事業,這些財富約占其私人財富的85%。

美國《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問他:“您把大部分財富都捐了出去,您會給您的孩子留下什麼呢?”

沃倫。巴菲特說:“我已經把最珍貴的財富留給了我的子女啊。”

他解釋道:

“孩子們小的時候,我並沒有過多要求,而是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玩泥巴侍弄花草,聽音樂唱歌,看攝影作品,在田野裏瘋跑,都是孩子們生活的內容。我所做的就是盡量使孩子們快樂,並給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事物,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餘地。我從來沒有要求過他們必須成為企業家,而是讓他們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後來,大兒子霍華德成了攝影師,小兒子彼得成了音樂家,女兒蘇西雖然是家庭主婦,但也絕非什麼事情都不做的闊太太。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得很快樂。”

“大兒子霍華德做生意失敗後,開始我並不想幫他,因為自己栽倒了就要自己站起來,可是經不住妻子的再三勸導,我還是給兒子霍華德買了家農場。但霍華德必須按期繳納很高的租金,否則農場立即收回。霍華德接受了挑戰。幾年後,霍華德的農場蒸蒸日上,後來,霍華德發現,經商並不能使他快樂。他在生意的高峰時期放棄了經商,一心做起了攝影,現在幹得也不錯。”

“我取得今天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勤於思考,總結了一些規律。所以,我經常告誡孩子們:要有點思考的習慣,並在勤於思考中學會善於思考。幾年前,霍華德在農場站住腳後,不斷捕捉市場信息、思考總結,生意做得越來越好。在他的攝影事業中,勤於思考也讓他受益匪淺。小兒子彼得也經常在寂靜的時候思索創新,尋找靈感,創作了許多動人心弦的音樂作品。蘇西也喜歡思索自己感興趣的事。”

“活著,快樂最重要,億萬財富不會給人能力和成長,反而會消磨你的激情和理想。從一定意義上講,金錢隻是一串無意義的數字,隻有樂觀、自信、勇敢、勤於思考的性格,才能收獲快樂而豐富的人生。因此,可以說,我已經把我最珍貴的財富都贈送給了我的孩子們了。”

哈佛人生哲理

“金錢隻是一串無意義的數字,隻有樂觀、自信、勇敢、勤於思考的性格,才能收獲快樂而豐富的人生。”要感到生活是快樂的,就要積極尋找各種機會,盡量去接觸自己感興趣的事,提升自己的快樂。一時的成敗並不重要,關鍵是培養快樂、自信、勇敢和樂觀的性格,要取得較大成就,必須勤於思索,創造性的產品隻有從不斷的思考中來。

富人和窮人不能隻比物質

1960年,美國因貧富相差懸殊,產生了許多社會矛盾。窮人不但仇恨富人,還對政府有抵觸情緒,這些不好的因素就像一枚枚潛藏在暗處的炸彈,令政府不安。為了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政府部門曾經想了許多方法:比如,給富人增稅,給窮人提高福利;提高汽車豪宅等奢侈品的售價,在窮人密集地設廉價超市等,但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位叫羅伯特的電視記者,拍攝到了這樣兩組畫麵:一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總經理在辦公室裏超負荷地忙碌著,雖然西裝筆挺,但神情憔悴、滿麵疲憊。另一組的主人公是一位寫字樓的垃圾工。垃圾工身穿藍色帆布衣服,破舊但不髒亂,隻見他一邊清掃垃圾,一邊哼著美國鄉村音樂,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總經理是美國典型的富人代表,而垃圾工則是美國典型的窮人代表。這兩組鏡頭在電視上播出之後,奇跡出現了:不但窮人不再仇恨富人,居然還有很多富人羨慕窮人的生活。

很多政府官員和社會學家都覺得奇怪,不過是兩組極普通的鏡頭,怎麼就有這麼大威力,令政府耗巨資都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得以輕而易舉的化解?

還是那位叫羅伯特的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以前許多鏡頭都習慣於對準富人的資產和窮人的疾苦,所以矛盾便出現了。而我則是將鏡頭對準了富人和窮人的內心。富人因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憊,而窮人因為生活簡單,所以,滿臉自得。富人和窮人不能隻比物質,還要比幸福感。”

哈佛人生哲理

《聖經》告誡我們:哪裏有你的財寶,哪裏就有你牽掛的心。但丁說:“擁有便是損失。”財富的擁有超過了個人所需的限度,那麼,擁有越多,損失越多。對於一個人的幸福來說,過多的財富是沒有多少用的,幸福快樂隻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隻與內心相連——人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和諧。

編織草帽的非洲土著老人

非洲的某個土著部落迎來了從美國來的旅遊觀光團,部落裏的人們雖然還沒有什麼市場觀念,可麵對這樣好的賺錢商機,自然也是不能放過。

部落中有一位老人,他正悠閑地坐在一棵大樹下麵,一邊乘涼,一邊編織著草帽,編完的草帽,他會放在身前一字排開,供遊客們挑選購買。他編織的草帽造型非常別致,而且顏色的搭配也非常巧妙,可以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了,遊客們紛紛駐足購買。

這時候,一位精明的商人看到了老人編織的草帽,腦袋裏立刻盤算開了,他想:“這樣精美的草帽如果運到美國去,我敢保證一定賣個好價錢,至少能夠獲得10倍的利潤吧。”

想到這裏,他不由激動地對老人說:“朋友,這種草帽多少錢一頂呀?”

“10美元一頂。”老人衝他微笑了一下,繼續編織著草帽,他那種閑適的神態,真的讓人感覺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一種美妙的心情。

“天哪,如果我買10萬頂草帽回到國內去銷售的話,我一定會發大財的。”商人欣喜若狂,不由得為自己的想法沾沾自喜。

於是商人對老人說:“假如我在你這裏定做1萬頂草帽的話,你每頂草帽給我優惠多少錢呀?”

他本來以為老人一定會高興萬分,可沒想到老人卻皺著眉頭說:“這樣的話啊,那就要20美元一頂了。”

要每頂20美元?這是他從商以來聞所未聞的事情呀。“為什麼?”商人衝著老人大叫。

老人講出了他的道理:“在這棵大樹下沒有負擔地編織草帽,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可如果要我編1萬頂一模一樣的草帽,我就不得不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僅疲憊勞累,還成了精神負擔。難道你不該多付我些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