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現黃金3年後的1851年,在澳大利亞也發現了黃金,澳大利亞黃金產量也開始快速提高,1852年澳大利亞產金26.4噸,1853年年產金達到70噸。
之後是南非在1886年發現黃金,1887年南非的黃金產量僅有1.2噸,5年後增加了25倍,達到30噸,1898年達到120噸,居世界第一。一直到現在,南非總計生產了數千年來全世界礦產黃金總量的40%。
趕上19世紀黃金生產力大發展末班車的是加拿大。1896年兩個探金者亨德森和卡馬克在捕撈大馬哈魚時,在克朗代克發現了黃金,從而誕生了一個新城市——道森市,這一地區的黃金一直開采到1966年。
總結19世紀世界黃金生產曆史,可以看出:18世紀的100年間全世界共生產黃金不足200噸,到19世紀黃金生產躍上了新台階,100年期間生產的黃金達到了1.15萬噸,是18世紀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間就生產了1萬噸,也就是說,19世紀後50年平均每年全世界產金200噸。
進入20世紀後,總得來說,世界上黃金的生產總體呈上升趨勢,分別出現過幾次產量大增的現象。在1900年世界黃金產量每年300噸,在20世紀早期最高年份產量達到每年700噸、3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達到每年1300噸、6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產量接近1500噸,80年代世界黃金年產量突破2000噸,20世紀90年代至今產量總體還在增長。
19世紀形成的世界黃金生產力分布的基本格局延續至今,19世紀形成的產金大國目前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黃金產出國。自1980年以來,南非的產金量呈穩步下降趨勢,尤其90年代以後,下降速度稍有加快,但其產金量仍居世界各國第一位;美國的產金量一直處於不斷增長狀態,特別是自80年代後期起,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而澳大利亞的產金量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產金量趨於穩定,變化不大。目前全球主要產金國有: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不過,百年來世界黃金生產格局也有一些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非洲黃金產量下降的同時,南美的秘魯、阿根廷以及東南亞的黃金產量在顯著增加,其中,拉丁美洲黃金產量已占到全球的14%。
目前,雖然一些國家的黃金產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亞、秘魯、印尼的黃金產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國等黃金生產大國的黃金產量卻在下降,特別是南非,其2005年的產量下降了15%,僅為300噸左右,這將使得全球的黃金產量難有提高。另外,由於金礦產業投資周期長、開采成本高,如果在一個地方勘探出黃金,按照正常的程序需要7-10年才能生產出黃金來,因為光地質探礦就需要2~3年,然後再做工程,開采礦石,再冶煉,最快也要4~5年。從曆史數據看,全球礦產金數量不可能快速增長,未來幾年世界黃金產量不會變化很大,依然會比較穩定。
(2)央行售金:
a.央行持有黃金比例約為19%,歐洲央行一直拋售黃金.
b.《華盛頓協議》規定2004年9月起,5年內每年售金限500噸
c.中國,日本等央行黃金儲備比例僅約1%.
d.銀行向央行拆借黃金,金商套期對衝
對價格的影響:央行售金對金價的影響最大最直接,是1980以後金價大熊市一大原因.
例子:在蘇聯解體前的十多年中,作為世界第二大黃金出產國的“蘇聯賣金”傳聞,對下降的金價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前蘇聯也經常在農業收成不佳的年度中,拋售黃金換取外彙.
各國中央銀行在市場上拋售黃金是黃金的供給來源之一。盡管各國央行儲備黃金總量巨大,但除了CBGA簽約國,其他央行每年售金量極少。CBGA售金量透明、有計劃,成為黃金市場穩定的供應源。
央行售金協定(CentralBankGoldAgreement,CBGA)是1999年9月27日歐洲11個國家央行加上歐盟央行聯合簽署的一個協定。當時由於金價處於曆史低穀,而各個歐洲央行為了解決財政赤字紛紛拋售庫存的黃金,為了避免無節製的拋售將金價徹底打垮,這個協議規定在此後的5年中,簽約國每年隻允許拋售400噸黃金。
5年後的2004年的9月27日,央行售金協定第二期(CBGA2)被續簽,又有兩個歐洲國家加入協議,而且考慮到當時金價複蘇,因此每年限售數量被提高為500噸。從協議簽署後各國央行售金的實際情況來看,如下圖,央行們基本上完成並略微超過售金限額。但2006年卻大為不同,歐洲央行在06年售金量僅為393噸,遠低於500噸的限額。究其原因,是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來金價大幅飆升,黃金儲備的價值日漸受到央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