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加官晉爵,卷起來(2 / 2)

嬴政道:“他們是通過什麼點的?”

楚儀道:“店家會安排兩個少年在每家民宿在蹲點,一個少年負責記錄客人要吃什麼東西,另一個少年負責跑路!”

“為了提升速度,負責跑路的,一定是跑步最快的,臣的叔叔還做出了這樣的車輪子,兩腳立在踏板上,速度事半功倍!”

“它叫蒲車,是根據馬車的車輪變化來的!”

蒲車,就是滑板車的前身,隻不過是木頭做的車輪。

秦朝馬車非王公貴族,富商巨賈,不能用。

在秦朝看見馬車,就如同在種莊稼的六零年代看見自行車和小汽車一樣,是一件極為罕見的事。

臨沅縣,似乎與別的縣不同,路上驢車和馬車如同流水一般,街道兩邊熱鬧非凡,人民用銅錢,或者布帛,糧食購買別的東西。

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雖然朝廷不提倡用布銅錢和布帛作為通行貨幣,但黔首依舊以糧食和布帛作為交換物資。

街道上,還有一些稚童和老人拾糞。

蒙毅覺得奇怪,便問楚儀:“他們撿糞幹什麼?”

楚儀道:“肥田,肥地,糞可是好東西!”

蒙毅愕然,糞還是好東西?

馬車駛入鄉間,秦朝的人口僅兩千萬左右,地廣而人稀,人均三十畝地,基本要走很長的路,才能看到一戶人家。

放眼望去,臨沅縣鄉間的田地,穀粒飽滿,直壓著稻穗。

嬴政看著周邊一畝畝顆粒飽滿的稻穀和栗米,去年臨沅縣的縣吏上書,楚地培育出了高產量的稻穀,說是畝產能達到四百五十斤,也就是三石糧食。

此等功績封為大良造,也是可以的。

不過,因為是商賈出身,所以縣吏隻請他封其為吝夫長。

若是能使栗米和小麥也能達到每畝五六石,該多好啊!

蒙毅也為這些稻穀的感到驚歎,道:

“陛下,去年臨沅縣令說臨沅縣畝產兩石糧食,某還不信,今日所見!這何止兩石?這得有四五石糧食吧!”

楚儀道:“五到六石!”

蒙毅驚呼出聲:“五到六石?小子,你莫不是說笑?”

楚儀笑道:“不如等收割之後,稱一稱,算一算就是!”

【秦朝斤兩是十六進製的,一斤為十六兩,所以才有了半斤八兩的俗語由來,不過,秦朝的一兩才二百五十三克】

【後世雜交水稻畝產平均五六百斤,一百二十斤為一石,也就是四到六石,但一斤的重量又是秦朝的四倍】

【所以,後世的五六百斤糧食,約等於秦朝的兩千斤左右,也就是秦朝的十六石到十七石】

秦的六石,大概是兩百斤左右,過去秦朝一畝地隻有一百斤左右,即便人均五十畝地,也隻能使秦朝的一家六口,一日兩頓,剛好飽腹。

而秦朝的地,是人均三十畝,秦朝耕牛稀少,農具稀少,多以人力耕種,即便一年到頭晝夜不息的在田裏忙活,尚不能全部靠一家人耕種出來。

所以還要請些流民一同耕種。

可請流民,就要分給他們糧食。

導致許多請流民的人家也忍饑挨餓,更別說那些流民了!

宋朝以前,棉花才開始出現,所以曆朝曆代,都有因寒冷和饑餓,死去的人。

【臨沅縣自古便有魚水之鄉的美譽,可即使這樣,這四年來,我也隻讓秦朝的糧食畝產提高了兩石到三石,今年才達到最高六石】

嬴政心中一跳,後世竟然能畝產兩千多斤的糧食?

不對,等等,朕自統一六國以來,統一度量衡和斤兩標準,如何後世的一石糧食是大秦的四倍?

此時,蒙毅道:“臨沅縣吏竟敢瞞報!”

楚儀笑道:“蒙大人,並非是縣吏瞞報,是此前,確實隻能畝產三石糧食,今年我家又培育出了更好的苗子!”

蒙毅驚歎,道:“世間竟然能有如此高產的稻穀!”,接著,他驚訝:

“你說這也是你們家產的?”

楚儀點了點頭。

嬴政好奇的看著楚儀,問道:

“你究竟是如何使糧食增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