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順時保養:讓女人四季如花2(1 / 3)

秋收——去燥養陰,不做“幹巴”美人

聰明的女人會發現自己的美麗似乎少了那麼點水分,不再滋潤潤,水汪汪了,為什麼呢?中醫認為,燥氣為秋季的主氣。因為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與大氣相通,外合皮毛,與大腸相表裏,故燥邪最易傷肺,出現口、唇、鼻、咽幹燥及口渴、皮膚瘙癢和大便幹燥等現象。因此,要想不做“幹巴”美人,在秋季裏,你要做的是——去燥養陰,保身養顏。具體說來,你要做的有以下幾點:秋季養生肺為先

《黃帝內經》有“秋冬養陰”一說,中醫認為,“肺”的五行屬性為“金”,而秋季也屬“金”,秋燥之氣易傷“肺金”,從而引起咳嗽或幹咳無痰、口舌皮膚幹燥、便秘等症。因此,秋季養生要護陰潤燥,要以養肺為先。

沐浴益肺

中醫理論認為“肺外合皮毛”。秋季裏,經常沐浴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肺與皮毛氣血相通。一般秋季沐浴的水溫最好在25℃左右,洗浴時不宜過分揉搓,以浸浴為主,同時也不要使用堿性過大的肥皂或沐浴露。

食療補肺

中醫主張,秋季應適量進食養陰潤燥類食品或滋補藥品,對於秋燥症狀明顯的人,可以通過進補藥粥、藥膏來達到潤肺的目的。

下麵推薦三款潤肺粥膏

麥門冬粥

麥門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3~5粒。先把麥門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入冰糖即可。這款粥有養陰潤肺的功效,對肺陰不足而引起的幹咳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梨粥

梨2個,洗淨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可防治秋季常見的口鼻幹燥、幹咳無痰等燥熱病症。

貝梨膏

川貝母粉l0克,雪梨汁l000克,阿膠500克。一起蒸熱。服用時,每次10克,每天2次,可以滋陰潤肺,治療久咳不愈、痰中帶血、鼻中出血等症。

飲食調養去秋燥

秋燥證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秋季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時期,前期包括立秋、處暑、白露三個節氣,秋天前期所患的秋燥證多以溫燥為主,表現以發熱惡寒,頭痛汗少,咳嗽少痰,咽幹鼻燥,口渴,舌紅苔白為主。後期包括秋分、寒露、霜降三個節氣,秋天後期所患的秋燥證多以涼燥為主,表現為發熱輕,惡寒重,頭痛無汗,鼻塞,咳嗽稀痰,咽幹唇燥等症狀。要祛除秋燥,可從飲食上加以調理。

飲水防秋燥

秋季幹燥,人們應該適當地多喝些水。我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實在是一舉三得。這裏,你要注意的是:秋燥證並不是“上火”,因此,平日裏喜歡喝茶的女性朋友要謹慎,茶性偏涼,大量喝很容易傷胃,在秋季並不宜多喝。

新鮮果汁防秋燥

秋季大量上市的新鮮果蔬,對秋季養肺滋陰、潤燥生津有良好療效,榨汁後,與其他有益食物同服,是秋季養生保健的上佳飲品。

梨汁

梨香甜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如果和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會更佳。

柑橘汁

柑橘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熱病後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效果尤佳。

葡萄汁

葡萄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熟蜜煎成膏,開水衝服,治療煩熱口渴尤佳。經常食用,對神經衰弱和過度疲勞均有補益。

石榴汁

石榴性溫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煩渴作用。石榴搗汁或煎湯飲,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痢,可治療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等。

在這裏,你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新鮮水果一定要適量,過食或暴食亦會影響身體健康。

藥物調治秋燥

潤燥飲

胖大海2枚,麥冬5克,北沙參5克,桔梗3克,烏梅3克,大棗5枚,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浸泡1小時,可加冰糖少許調味。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清咽利喉的功效,適用於秋燥所致的口舌幹燥,咽喉幹痛等症狀者。

銀百秋梨羹

銀耳、百合各10克,秋梨1個,冰糖適量。將秋梨洗淨去核切小塊,加入水發銀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時後,食梨喝湯。此方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秋燥咳嗽、幹咳少痰者。

秋季養陰防濫補

秋季是一個進補的季節。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配伍,功效更佳。

下麵是一款秋季進補的藥膳,供你參考:

玉參燜鴨

原料是玉竹50克,沙參50克,鴨1隻,蔥、生薑、味精、精鹽各適量。把鴨宰殺後,去毛和內髒,洗淨放沙鍋(或瓷鍋)內,再將沙參、玉竹放入。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燜煮1小時以上,使鴨肉熟爛,放入調料即可食用。這個方子可以補肺,潤燥。適用於秋天氣候幹燥,咳喘不已,大便秘結,以及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病症的女性朋友。

冬藏——進補有方,溫暖女人心

多數女性都怕冷,尤其到了冬天,總感覺手腳冰涼,不自覺地就會縮手縮腳,讓自己不再能保持優雅的姿態。對於這種手足冰涼、畏寒喜暖的現象,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怎樣才能改善這種狀況?

在冬三月裏,陰氣盛,要想做個“暖”女人,你的冬季養生就應以“藏熱量”為主。究竟要怎樣進行這項“冬藏”工程呢?

你要做的是:天寒地凍別忘暖神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容易出現困倦、焦躁、疲勞或精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食欲增加,特別喜食甜食和碳水化合物,引起體重增加等現象,這種情況多見於年青女性。現代研究證明,這是因為冬季陽光照射少,人體的生物鍾不適應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出現抑鬱,情緒低沉,總感覺疲憊。因此,在寒冷的冬季防寒保暖固然重要,但精神調養也不可忽視。中醫認為,要想順利度過這種“情緒冷凍期”,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