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陰心經——捏對穴位,打造玉臂
拜拜肉,顧名思義,就是一舉手說“拜拜”就晃動不已的手臂內側的那塊贅肉。拜拜肉最愛光顧平時不愛運動的女性,它會讓你的一對手臂變得不再珠圓玉潤,而是拖泥帶水,讓你隻能對街頭流行的無袖裝、吊帶小背心望而生歎。不過,若是你知道和了解了手少陰心經這條經絡,那麼解決這個問題,打造一雙令人羨慕的玉臂將不再是難事。
手少陰心經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沿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和手厥陰經的後麵,至掌後豌豆骨部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交於手太陽小腸經,也就是說,這條經絡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也就是我們最愛長拜拜肉的地方。這條經絡的作用是解決情誌方麵的問題,如思慮,神智,睡眠,感情糾葛,是一條調解心理,安定神智的經絡。因此,你隻要每天抽出幾分鍾捏捏心經上的穴位,心裏就會覺得很輕鬆、很清爽,並且還能減去手臂上的拜拜肉,對於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尤其是女性來說,還可以有效地防治鼠標手。這樣一條既能養生健體,又能美體防病的經絡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地去了解和利用,下麵就介紹幾個心經上重要穴位來助你美體、養生和防病。
極泉穴
極泉穴在腋窩頂點,當上臂外展時,腋窩中部有動脈搏動的地方,這個穴位其實就是小時候讓你癢癢、逗你發笑的那個穴。它可以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預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其方法是用大拇指點按極泉穴然後撥動一下小筋,有電麻感就表明這條經絡是通的;痛而不麻表明血管有瘀阻;若感覺不痛不麻,則表明供血不足。平時你可以用彈拔極泉穴來預防心梗、心絞痛,以及心率過快或過慢等疾病。具體做法是:先用手指點按在穴位上,稍微加力至有點酸脹等感覺為止,然後向旁邊撥動,注意撥動時手指的力不要減。一般會有麻感順著手臂向下傳導直到手指。
神門穴
神門穴在掌橫紋上尺側端凹陷處。因為這個穴位位置較深,在按揉時,可用大拇指指節來擱它。它是安定心神的門戶,能增強睡眠。神門穴是原穴屬土,火(心髒)生土(脾)把心髒煩熱過多的氣血補到脾胃上去,增加了消化能力,安神了同時也把心火瀉掉了。此外,經常點揉這個穴位還能防止老年癡呆。要注意的是,每天在用手指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揉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用追求所謂的酸脹感,力量大了反而不好。除了點按揉穴位以外,還可以艾灸也能達到很好的療效。
靈道穴
古人認為,心是主神靈和情誌的,這個道能夠通到心裏麵去,所以叫靈道。顧名思義,靈道穴主治神誌方麵的疾患。每個人的手掌下麵都有一條紋,靈道穴就在這個紋下麵的1.5寸的位置。摸這塊兒有一根筋,它就在筋外側一點兒,揉的時候要貼著這根筋往裏掐著揉,因為左邊的靈道穴比右邊敏感得多,平常要多揉左邊。
靈道穴除了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效就是止抽。
比如癲癇發作時抽搐的人,平常多揉揉它,就可以防治。
少海穴
少海穴在肘關節處,屈肘,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即肘橫紋尺側紋頭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滋陰降火。因為心經屬火,而這個穴是合穴,屬水,腎也屬水,所以少海穴起一個水火相濟的作用。就是說火太旺的人,揉這個穴可以降火,同時又滋陰補腎。如果你夜裏比較燥熱、煩躁、愛出汗、睡不著覺等心腎不交症狀,這時一定要多揉這個少海。此外,這個穴位也可以用來治療肘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病變,比如屈伸不利、落枕、前臂麻木及肘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治療時主要是在穴位上進行點揉。按揉時間最好是在午時,即中午11~13點時,因為這個時候,心經最旺,是人的陽氣最盛的時候。
青靈穴
順著心經往下走,把肘和腋下之間等分成3份,青靈穴靠近肘這邊的1/3,也就是肘上3寸的這個點。青是痛證,因為人一疼痛臉色會發青,去醫院時,中醫大夫會讓你吐舌頭,看到舌頭發青,有瘀血,就表明有痛證,而身體有疼痛的地方也會發青;靈的意思是很有效果。所以青靈穴治痛證非常好。
青靈穴能治療頭痛、肋痛等痛證,而這些痛證通常都是著急、上火、氣鬱引起的,青靈穴治這種類型的痛證效果最好。
少府穴
在掌心上有一橫紋,我們常把這條橫紋叫做感情線,少府穴正好在感情線上。在你手握拳時,小指所點處就是少府穴。心髒有問題的話,這點會很敏感,有原發性心髒病,就是先天心髒不好的人,平常一定要多揉少府。
如果你心裏特別煩躁,到晚上不想睡覺,掐一掐,揉一揉少府穴,也能起到清心除煩的作用。那些手腳愛熱、睡覺的時候蹬被子、心痛、心悸、驚恐、小便不利、尿失禁等這樣的人多揉揉少府穴也有一定的療效。
少衝穴
心經的起點在腋窩下的極泉穴,終點就在小指的少衝穴,它在小指指甲內側旁1毫米的地方,主要是祛心火的。當你特別愛心煩、急躁、老想喝點兒涼水的時候,隻要用大拇指從這塊兒往下推推捋捋,就能把心火祛除。
注意事項
用按摩的方法來打通心經,安神養心是最快捷方便的一種方式。這裏最後要提醒你一點的是:心經的穴位都是兩邊對稱的,左右兩邊各有9個。
但對於手少陰心經來說,按揉左邊的效果通常要比右邊好,因此,平時按揉心經及穴位時,要多按按左邊。
手太陽小腸經——常按小腸經,小病不來找
小腸經是從小指的外側向上走,沿著胳膊外側的後緣,到肩關節以後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後向前沿著脖子向上走,到顴骨,然後到耳朵。從小腸經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出,它主要是治療肩背、頸椎、臉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如肩痛、落枕、腰扭傷、眼痛、頭痛、扁桃體、中耳炎等病症。
循著小腸經按揉可以放鬆上肢肌肉,疏通經氣,不但可以用來緩解疲勞,在做治療時也經常作為剛開始的放鬆手法來應用。按揉小腸經的最佳時間是在小腸經經氣旺的未時,也就是下午13~15點,這時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此時按揉,防病治病效果是最理想的。下麵介紹幾個常用小腸經上穴位幫你治病健身的方法。
少澤穴
少澤穴是小腸經上的第一個穴位,在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處。在指端末梢的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這個穴位開始是從井裏而發,這種穴位治療熱證,通常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用少澤穴治療頭痛或咽喉痛時,用三棱針在穴上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問題就可以立刻得到緩解。這些穴位不適合按摩,效果和作用不明顯。
後溪穴
後溪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後溪穴雖然隻占一個很小的位置,但它卻是人體的一個大穴,是八脈交會穴,也即是說它可以和人體的其他血脈溝通。比如,後溪是跟後背的督脈相通,因此後背督脈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後溪穴來治療。可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穴位,不過,這個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後使勁往裏按、往上推,要推進那個骨縫當中去才有效果。針灸時,要直刺0.5~1寸處也才會有效。
後溪是治急性腰扭傷的特效穴。當腰扭傷、疼痛在脊柱兩側時點揉的效果最佳。但是在自我保健時,它除了可以作為治療腰痛的主要穴位來按揉以外,它還有止痛的作用。把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屈起來,用關節抵住後溪穴,然後加力,一邊加力一邊進行輕微的旋揉,止痛效果會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