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醫經絡穴位的神奇功能(2)(1 / 2)

人體經絡穴位在哪裏——十二經脈篇

了解了經絡的運行原理和結構,還遠遠不足以為我們治療病痛工作。

我們知道,每條經絡都有這固定的一條軌跡,是連接五髒六腑的通道。既然如此,這些通道具體在哪裏,又怎樣的走向,它們的異常又會帶來怎樣的病變,這才是了解經絡奧秘,把握治療根本的基礎所在。經絡的主幹是十二經脈,而十二經脈又分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四個部分。根據命名的不同,它們各自的走向也有這固定的規律:手三陰——起始於內髒,從胸部經過,終結於上肢內側。手三陽——從手部起始,經過上臂外側,終結於頭部。足三陰——起始於足部,經下肢內側和腹部,終結與胸腔。足三陽——起始於頭部,從這裏一直穿過軀幹和下肢,到足部為止。從上麵的總結可以看出,陰經總程上升趨勢,而且居於人體內部;而陽經則恰恰與之相反。知道了經絡的大體行走規律,再來鎖定具體經絡的位置以及相應穴位和病症就不難了。下麵我就將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包含穴位以及臨床表現作一下簡要的總結。雖然看似繁雜,但是了解了其走向和穴位之後,在後麵我們要針對某一穴位進行治療時,就更容易找穴,也更易於各位舉一反三,根據身體具體病痛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按壓方法。

手太陽小腸經行走路線:起始於小指端少澤穴,經手掌→手腕→前臂→肘部→臂部→肩胛→大椎穴→缺盆→胸腔→心髒→沿食管下行→腹腔→胃部→終止於小腸。缺盆出分出支脈,經頸部上行→麵頰→目外眥→耳部→耳中。從麵頰分出支脈,經眼眶下部→鼻旁→目內眥。包含穴位:少澤、前穀、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腧、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臨床表現:耳疾、目疾、喉嚨不適、麵頰腫痛、肩肘臂疼痛等。

手少陽三焦經行走路線:起始於無名指末指端關衝穴→沿指被至第四掌骨間→上行至手腕→前臂背麵橈骨尺骨間→肘尖→肩部→大椎穴→缺盆→胸腔→膻中→心肌→隔肌→腹腔。胸中分出支脈,經缺盆→項部→耳後→耳上角→麵頰→眼眶下。耳後分出支脈,向前進入耳中→耳前→橫行至上關→麵頰→目外眥。包含穴位: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泠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臨床表現:耳聾目痛、咽喉不適、麵頰疼痛、手臂酸痛等。所謂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三焦不是穴位,而是各自對應一個範圍。例如,上焦就是指膈肌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是指膈肌以下肚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是肚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等。

手陽明大腸經行走路線:起始於食指端商陽穴→經合穀→前臂→肘外側→肩端→肩峰→頸椎→缺盆→肺髒→終止於大腸。盆缺處分出支脈,經頸部→麵頰→下齒→環唇→人中穴→止於迎香穴。所包含的穴位:商陽、二間、三間、合穀、陽溪、偏曆、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曲池、肘髎、手五裏、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臨床表現:消化、呼吸、神經係統病症,頭部、麵部胸部及上肢病症等。

手太陰肺經行走路線:起始於胃脘→經過腸道→隔肌→肺髒→肺係→上臂→肘窩→寸口→魚際→終結與拇指內端少商穴。所包含的穴位: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臨床表現:呼吸、消化道病症、皮膚病症等。

手少陰心經行走路線:起始於心髒,經心係→隔肌→腹腔→小腸。心係向上分出支脈,經食管和咽喉→顱腔→眼球後部神經組織。心係分出直行支脈,經肺髒→腋窩→上臂內側→肘窩→前臂內側→掌後腕豆骨→小指內側末端少衝穴。包含穴位: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郤、神門、少府、少衝。臨床表現:咽喉不適、心胸疼痛、眼疾等。

手厥陰心包經行走路線:起始於胸腔,向下通過橫膈肌→腹腔。胸部分出支脈,沿胸壁至肋部→腋下天池穴→腋窩→沿手臂前行→肘彎中央→沿前臂掌麵下行→手腕→掌中→中指指端中衝穴。掌中分出支脈,從勞宮穴→無名指指端關衝穴。包含穴位:天池、天泉、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臨床表現:心髒不適、心煩意亂、胸肋脹痛、腋下紅腫等。

足太陽膀胱經行走路線:起始於目內眥,經額頭→頭頂→百會穴→顱內→大腦→向下至肩胛內側→沿脊柱兩側至腰→臀部→沿大腿後至膝窩。從項部分出支脈,經肩胛→沿胛內下行至臀部→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至胭窩→小腿後部肌肉→外踝→沿足外側→小趾端至陰穴。從腰部分出支脈,經脊柱旁肌肉→腹腔→腎髒→膀胱。從頭頂分出支脈,上行至耳部。包含穴位: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郤、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誌室、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穀、至陰。臨床表現:頭部不適、體寒體熱、鼻目疾病、背腰不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