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我真可以為自己負責的!--別替孩子包攬過失與責任(2)(2 / 3)

當然,我們還應該告訴孩子,遇到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要善於勸阻他們。

對於孩子來說,關心公益事業,最基本的就是做到助人為樂,我們要讓孩子懂得助人為樂應該是出於快樂,而不是為了受到表揚。我們要和孩子一起為公益事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一起為“希望工程”、“春蕾計劃”等捐款,還以給災區的人們捐衣物,等等,這些都能熏陶孩子的心靈,使他成為一個熱心公益事業的人。

l結合正麵事例,教育孩子遵守社會公德

我們可以通過事例來教育孩子,讓他去遵守社會公德。通過給孩子講述反麵的事例,我們可以讓他知道應該杜絕什麼樣的可恥行為;而給他講述正麵的案例,則可以讓孩子明白應該發揚什麼樣的行為。

我們可能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列寧去理發店理發,他進入理發店發現有好幾個人等著,就坐到了隊伍的末尾。理發員認出了他,就對大家說:“同誌們,這是列寧同誌。他日理萬機,能否請他先理發?”大家都表示同意,列寧卻馬上製止理發員說:“不行,還是按先後順序。我的時間寶貴,大家的時間就不寶貴嗎?我先理了,別人就多等了。”

列寧身居高位,仍然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社會公德,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列寧高尚的品德,從而促使他嚴格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有社會公德的人。

53. 環保,人人有責!--培養孩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義務,孩子也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所以,我們也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愛護環境、保護環境,讓他以此為榮,而以破壞環境為恥。

子墨吃完蘋果,想要把蘋果核丟入垃圾箱,卻發現附近沒有垃圾箱。子墨想起媽媽曾經教育他怎麼應對附近沒有垃圾箱的情況,於是他便按照媽媽告訴他的方法,把蘋果核用塑料袋包起來,揣進了兜裏,直到找到垃圾箱,才把蘋果核丟入了垃圾箱。

玲玲跟隨媽媽去森林公園玩,玲玲吃完香蕉,拿著香蕉皮問媽媽怎麼辦。媽媽便說:“丟到地上就行,這裏又沒有人。”於是,玲玲便把香蕉皮丟到了路上。

子墨和玲玲對於垃圾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這與媽媽是否具有環保意識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我們應該首先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然後才能去培養孩子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呢?

l善於借助家庭環境的力量

我們要為孩子營造一個環保的家居環境,並使它看起來整潔清爽。借助清新整潔的家庭環境,我們很容易就能培養孩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我們可以在居室裏擺設一些供觀賞的花草,是家居環境盡可能的宜人。在居室裏,我們還要嚴格要求自己,杜絕到處亂丟垃圾雜物等破壞環境的行為。那麼,孩子被宜人的環境所感染,他就會主動去愛護環境。

l帶孩子去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包羅了世間很多美好的景色。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可以讓他呼吸新鮮的空氣,可以讓他看到清澈的泉水,可以讓他聽到婉轉的鳥鳴聲……孩子會被這些美景所吸引,發出感歎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孩子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我們要告訴他,如果空氣汙染了,我們就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如果我們隨意汙染泉水,那麼泉水就會汙濁不堪;如果我們隨意砍伐樹木,那麼鳥兒就會失去家園……孩子被眼前美不勝收的景色所感染,再加上我們諄諄告誡,他就會自覺地去愛護環境。

l教孩子學會利用廢物

現今,很多廢棄物充斥著環境,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讓孩子學會利用廢物,既可以節省資源,也可以避免產生過多的垃圾。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物品的包裝盒進行再利用,用來畫畫或者當演算紙;可以讓孩子把不用的易拉罐,用剪刀等工具做成簡單的工藝品來裝飾居室;還可以讓孩子把穿過不用的衣服,剪成毛巾的形狀,當做抹布;也可以讓孩子利用廢舊的報紙,借助透明膠帶製成衣架,用來掛衣服;等等。

我們在教育孩子進行廢物利用的同時,也讓他懂得變廢為寶也是一種保護環境的形式,這樣,他也就會很樂意地去保護環境。

l鼓勵孩子去參加環保專題活動

環保組織會組織很多活動,鼓勵孩子去參加這些環保主題活動,不僅能使他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以及環保的現狀,還能使他建立環保意識,從而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比如,有些環保組織會招募誌願者去清理白色垃圾或者去回收廢舊不用的電池,這些環保活動都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震撼,從而讓他更加自覺地去保護環境。

環保組織還會組織一些普及環保知識的活動,孩子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可以了解一些保護環境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

比如,環保組織開展的如何區分生活垃圾的活動,孩子參加之後,他就會把廢棄塑料、廢棄玻璃、廢棄金屬、廢紙等這些垃圾放入標有“可回收”標識或文字的垃圾箱,而把諸如餐巾紙這類水溶性的垃圾、剩飯剩菜等垃圾放入標有“其他垃圾”標識或文字的垃圾箱。這樣,把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區分開來,就可以大大減少環境中的垃圾,進而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