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凡人想當皇帝,皇帝想當凡人] (1 / 2)

印度神話小說裏麵,有一位叫做維克勒莫的國王,他老是坐不定,又學會了靈魂出竅的方法,於是總跑出王宮外去玩一年半載。

有一次,他的靈魂借死鳥的軀體,飛出了王宮,跟森林裏的鳥類一起生活,做了鳥類之王。可是後來鳥們被人抓了,他也被賣到市集裏。他的好朋友一直在找他,結果一看見那會占卜的鳥兒,就知道那是國王。國王又回到王宮,可是他還是坐不定,又一次飛到外麵去。可這次他可不走運,因為睡覺張開了嘴巴,一條蛇以為是陰涼的地方,鑽進他的喉頭不肯出來。於是國王不得不忍受蛇痛,生活得像一個乞丐。當時的女人,會夢見一個男人,夢裏的男人就是她們未來的丈夫。於是美麗的石榴公主在人群裏,一眼看到實為國王的乞丐,並嫁給了他,被幫助他趕走了喉中的蛇。這時候,王宮裏的人不斷在找他,因為國家長期沒有國王,國王無心治理天下,不久就會大亂。最後國王到底還是被他好朋友找著了,並回到王宮,乖乖做了一個好國王,不再向外跑了。

從這個故事看來,做國王真是萬般的不自由。即使有靈魂出竅,即使懂鳥語,即使擁有美人,都不足以成為一個好皇帝。

張居正輔助年少的萬曆皇帝,每天安排密密麻麻的課程,包括經史學習和書法。後來萬曆書法寫得不錯,張居正說,夠了,不用再學書法了,藝術修得深入,就成為如陳後主等敗國君主。所以,一個皇帝,即使天賦好,練習勤,或充滿興趣,他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他永遠成不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皇帝有時也很無奈。例如魏文侯跟田子方喝酒聽音樂,聽出音樂中有不協調的聲音,卻被田子方教訓說,賢明君主心思不放在音樂,而是放在治理國家上麵。這樣一舉一動都被臣子審看著,動不動就說不稱職了。假如罔顧臣子的話,一味跟隨自己喜好走,又是一條死路。就好像多才多藝、英俊瀟灑的紂王,整天沉迷美色和酒樂,不管沉悶的天下事,最後也落得自焚的下場。

生又是苦,死又是苦。怪不得孫悟空說:“老孫若肯做皇帝,天下萬國九州皇帝,都做遍了。隻是我們做慣了和尚,是這般懶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長發,黃昏不睡,五鼓不眠,聽有邊報,心神不安,見有災荒,憂愁無奈。”

“對月枕鬆根,一覺無明”,是多少皇帝心裏的渴望啊。清福,是高於皇帝之福,可是有多少人願意去細細品味?

一位政府高官,曾經抱怨說,應酬不斷、人事複雜、憂慮無休,如果可以暫停一下就好了。到了他身體出了小毛病,醫生建議他修養一個月,他卻嚷著要回去。“沒有人來恭維、沒有忙碌的事情,感覺自己不被需要了。”於是他放棄了他一直渴望的清福,又回到繁雜的生活中,重新一邊抱怨,一邊渴望。

無法靜心的人,擁有沉重的靈魂。他們心上有太多掛礙,所以即使讓他們置身於神仙美景,他們也無法專注肉體的感覺,去欣賞、審定身邊的事物。所以,他們寧願拚命當萬人之上的“王”,而當上以後,就再也下不來了。

[《野叟曝言》的價值:不僅僅是“高大全”]

《野叟曝言》的資料在網上一搜索就有,無非是說“傳記、誌怪和言情的合集”。關於這本書的批評就更加不用說了:第一點,長;第二點,道學家嘴麵;第三點,意淫。

讀書應該有一個怎樣的心態?首先不要抱著“預選眼光”去看,例如有人專為了其中言情的情節而去,有人是為批判而去。這些先入為主的看法,都影響了閱讀時候的判斷。這本書壞處是有的,但好處也不少。雖然有人說這是作著刻意賣弄自己的才華,可是平心而論,能夠有這樣的才,你又做不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