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師範大學,有一門課我一直很喜歡——外國文學史,自從老師在課上提及《一生》後,我嘩啦啦地看完了,期間還流了不少眼淚。非常推薦準備步入婚姻的女孩子讀讀這本書,雖說是貴族和資本主義交界時期發生的故事,但人性是共通的,是可以讓我們借鑒的。
《一生》裏麵有三個點,我是特別注意的:女人的婚姻幸福、孩子教育和人生的幻變。
(一)女人的婚姻幸福
先說約娜這個貴族出生的純真少女,是如何掉進生活的深淵,最後變成窮困悲苦的老女人。
好友說,約娜一生的錯誤是在於嫁錯老公、教錯孩子。借故事中,仆女羅莎莉的口說,是:“沒有別的,隻怪您結婚結錯了,連對方是怎麼一個人也不弄明白,不應該這樣就結婚了”。
似乎約娜沒經考量就接受求婚,是她最大的錯誤。但是仔細想一下,如果她嫁的不是花花公子,而是一個忠實的人,結局會不會不同?如果說是因為嫁錯人,那麼在於連死後,她大可以過另外一種生活,把孩子教育好,那為什麼還更糟糕呢?再進一步說,在兒子拋棄她後,她還能依靠微薄的家產,渡過安詳的晚年,但是她生活中隻剩下愁苦和無力。
表麵上,約娜是受害者,是丈夫、兒子等等傷害了她,但其實,真正的劊子手,是約娜自己。
約娜一開始是純真的少女,對生活抱有過高的幸福期望。她想象著愛情就在不遠,自己在不久會遇到一生的伴侶,然後生孩子,快樂地生活。這種“公主王子從此幸福生活”的構想,是她生活中的生機,雖然她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
懷春的少女,遇到稍微順眼的男人,都會在心中燃起熱烈的愛火,她們會以為這就是最崇高的愛情。約娜遇到子爵,就是這種情形。很快,他們就在父母的撮合下結婚了。約娜沒有想過,子爵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她滿心以為,他就是自己一直夢想的“付諸一生的人”。
待到結婚後,她才知道,婚姻意味著將自己身體交給對方,即使自己並不願意;她又發現,於連是那麼一個吝嗇、粗魯的人;結婚後,並不是自己期望的“那種幸福愉悅”,頓時她失落了。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居家已久的人,非常渴望出外旅遊,並幻想出門後會有很多奇遇和經曆;可是真正去了、看了,覺得不外如是,旅途中沒什麼驚喜,也並不帶給自己額外的幸福,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失落和煩惱。
“她第一次發覺,既然是兩個人,就永遠不能從心底裏,從靈魂身處達到互相了解,他們可以並肩同行,有時擁抱在一起,但並非真正的合二為一。所以我們每個人的精神生活永遠是感到孤獨的。”
“但是如今,溫柔的蜜月已成過去,擺在眼前的將是日常生活的現實。它把無限的希望之門關上了,把不可知的美麗的向往之門關上了。確實,再沒有什麼可期待的了,再沒有什麼事可做了。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以後也永遠如此。她模糊地意識到這種幻滅的心情,她的夢想消沉了。”
這些,約娜都默默忍受,直到她發現於連一直跟仆女羅莎莉私通,羅莎莉還誕下於連的孩子。這時候,她更進一步看到生活的醜陋——欺騙、不忠、侮辱。在那一刻,她隻想擺脫這段有名無實的婚姻,回到無憂無慮的少女時期。但是,在父母的勸說下,她妥協了。同時她知道一直敬仰的父親,年輕時如同丈夫於連,與眾多女人做過荒唐事,於是那一點點抗爭的力量都沒有了。
雖然她決定不再將心思放在丈夫身上,看上去,她不在乎丈夫的不忠——他不是那麼重要了。但是實際上,她的懊惱、恨,並沒有消失,隻是深深埋在心中,連她自己都不曾發現。這在她誕下兒子之後的生活,得到很好的證明。
她將所有的希望和愛的渴求放在兒子身上。少女時期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在於連身上得不到的忠誠和愛護,都寄托在這個小生命上。因為丈夫不受控製,而兒子,她想她可以一輩子把他留在身邊。
“從此她隻有一個念頭;她的孩子。她立刻成了一個盲目地溺愛的母親,正因為她在愛情中受了騙,她的希望幻滅,她的母愛也就顯得特別狂熱。”
當她發現丈夫跟伯爵夫人私通,她裝作不知道,也並不傷心——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既然以前可以忍過去,為什麼現在不能忍?但她不是真的心如止水,那些懊惱、無奈和憎恨,都是加倍壓抑在心上。她不能化解,更加空虛和孤獨,於是她加倍愛孩子,一刻都不想離開兒子。
“她覺得生活在自己周圍的,都是一些精神上不健康的人,這才使她心靈上感到孤獨;雖然她也突然學會喜怒不形於色,裝著笑麵,伸出手去接待伯爵夫人,但是她內心的那種空虛之感,和對周圍人們的鄙視,卻越來越擴大起來,把她整個包圍了。”
可見,她對兒子的愛,夾雜著情人間的愛,一種極度占有和愛憐,帶有殉難者要犧牲自己的狂熱。但是兒子到底還是一個人,一個長大後會有自己意誌的人。由於兒子長期被溺愛,變得貪得無厭、自私卑鄙、無心讀書,後來放棄讀書去賭博、跟妓女私奔、散盡母親家財,似乎也不見得奇怪。對兒子帶給她的傷害,她如同忍受丈夫不忠般默默忍受,並繼而用更強烈的希望去期待兒子回到她身邊。她並不恨兒子,而是恨“從她身邊帶走她兒子”的女人,一種本該是在情人身上體現的嫉妒,由於一直被壓抑,此時已經轉移到兒子身上。
“她感到在她和這個女人之間正在展開一場激烈的搏鬥,她覺得寧肯丟掉她的兒子,也不能教這一個女人來和她分享她兒子的愛。”
可以說,約娜最大的錯誤,是她一直希望能夠得到一種確實存在的幸福——可以留在身邊的人、生活的美麗和永遠的幸福。她看不到人生的多變和複雜,一開始看到的,是生活美好的一麵,當夢想破滅時,她隻看到生活中醜陋不幸的一麵。所以約娜的人生,是失衡的,她的生活是“無目的”,因為她企求的東西,並不是能真正掌握,並不是她自己努力得到的。她的空虛和無聊,與她所憎恨的貴族沒什麼不同——這大概是貴族階級所共有的特點。
與約娜作對比的,是曾經與於連私通的仆女羅莎莉。在她生下於連的孩子之後,於連一心隻想把她跟孩子趕走,不給他們一點錢。是約娜父親用了一萬多來為羅莎莉找了個老實莊稼漢,用婚姻來掩飾了這則醜聞。所以羅莎莉,從來沒有想過生活是有多麼燦爛和美麗。雖然文中沒有過多闡述她離開約娜家後的生活,但是可以想象到,羅莎莉心中沒有抱多大期望,隻想踏踏實實生活下去,老了手上有點錢,可以安穩渡過晚年。羅莎莉對婚姻生活的期望,完全是建立在“生活”、“生存”的基礎上,所以她的晚年過得比主人約娜要好得多。
那麼,婚姻幸福是怎麼得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