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分數不代表一切(1 / 2)

家長和老師總在告訴我們好成績是多麼的重要:隻要你好好學習,就能考得好分數;隻要考得好分數,就能得到好名次;隻要得到好名次,就能取得好成績;隻要取得好成績,就能考到好學校;隻要考到好學校,以後就能找到好工作。為了他們美好的願望,我們隻有好好學習,拚命向分數的極點衝刺。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自己編寫的歌謠,這充分說明了分數的重要性。無論在學校還是家裏,老師和家長都是用分數來評價我們是不是好學生,學校每個學期評“三好學生”的標準也是靠分數。分數難道就這麼重要嗎?分數難道就代表一切嗎?

第一章你在煩惱什麼?第一章你在煩惱什麼?一位在商業上有著驚人業績的企業家,在他事業處於巔峰的一天,陪母親到一家飯店吃飯。在那個高級的飯店裏,有一個人正在彈鋼琴。他的琴藝很高,很多人都報以熱烈的掌聲。企業家聽了,不由黯然神傷。他回憶起自己小的時候,也曾對鋼琴有著一股執著的狂熱,可現在,自己卻連一支簡單的曲子都不能完成。於是,他對母親說:“如果我小時候好好地練琴,今天我也和他彈得一樣好,或許比他彈得更好。也許現在在這裏演奏的是我,而不是他。”他的母親回答他說:“是啊!孩子。但是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你現在就不會有機會在這裏用餐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我們已經失去的優勢,我們不應該總是斤斤計較。如果真是需要的話,就應該去努力從頭開始,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的真正價值。當我們為失去的東西而歎息時,就往往忘記對已經擁有的東西的珍惜和把握。對於自己的成績,一定要認真分析,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樣才能真正確定自己以後的努力方向。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母親瑪特琳·蓋茨說:“現在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很重,但多少事實證明,天才與庸才的孩子的差距,不是分數而是能力。把分數視為一個普通的數字吧,即使孩子的成績不行,但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表現自己。”

比爾·蓋茨,美國人,是現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我們都知道他在哈佛大學讀過書,這可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但比爾·蓋茨讀到大學三年級就退學了,是哈佛大學不夠好嗎?還是比爾·蓋茨學習不好呢?

原來他有別的愛好。蓋茨從小就酷愛讀書,但他從不喜歡看連環畫、卡通畫之類的兒童讀物,也不喜歡看一般兒童都喜歡看的童話故事或寓言故事,他專愛看大人看的書。除了在學校的時間以外,其餘的時間總愛把自己關在家中的書房裏,隨意翻看父母的藏書。他在班級裏的成績算不上好,更別說高分了,但他的父母從沒對他有過苛刻的要求,沒有需要他每次都要考“A”,就算得了“C”,也沒有批評過他,完全按照他的愛好發展。他們從不強求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雖然他們也有想法。

蓋茨12歲上了湖濱中學,這是一所富有的私人學校,很早就購進了當時十分昂貴的終端設備。蓋茨對計算機很是著迷,很快他便成了學校裏知名的計算機迷。

蓋茨和他的小夥伴一有時間就呆在計算機房裏,在裏麵反複撥弄,操作機器,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真是如癡如醉。他們為此感到欣喜若狂,完全忘記了外麵的世界。

對於計算機方麵的資料和書籍,蓋茨總是百讀不厭,並且能夠舉一反三,把所學的知識有機地聯係起來。

客觀地講,蓋茨不是玩計算機的計算機迷,而是研究計算機的計算機迷。他將書上或文章裏提到的計算機程序編製方法和提出的各種問題,一一拿到計算機上去檢驗。他將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從操作中得來的經驗聯係在一起,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這使他常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不久,蓋茨就被小夥伴們公認為“數學家”、“計算機權威”。

後來,比爾·蓋茨發明了-軟件和視窗軟件,被稱為“軟件大王”,他創辦的微軟公司是當今世界上經濟效益最好的公司。

比爾·蓋茨雖然沒被評為“三好學生”,沒考得好分數,沒取得好成績,沒讀完名牌大學,甚至沒有找工作,但他憑借著在計算機方麵的能力特長一樣取得了成功,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成功。難道這些都是分數能夠證明的嗎!他雖然沒有在學校裏得到高分或好名次,但他一樣用別的能力告訴我們:高分不一定高能,低分能力未必就一定低;分數不代表能力,名次不代表一切。許多人都擁有自己最擅長的方麵,善於利用自己的特長,也一樣能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