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10歲的男孩,在一次電擊事故中失去了左臂,但他很想學散打。最終,小男孩拜一位散打高手做了師傅,開始學習散打。他學得不錯,可已經練了三個月了,師傅還是隻教他一招,小男孩有些不理解。
他終於忍不住問師傅:“我是不是應該再學學其他招術?”
師傅回答說:“不錯,你的確隻會一招,但你隻需要會這一招就足夠了。”
小男孩還是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師傅,於是就繼續照著練了下去。
幾個月後,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參加比賽。小男孩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輕輕鬆鬆地贏了前兩輪。第三輪稍稍有點艱難,但對手不久就變得有些急躁了,小男孩連著用那一招,又贏了。就這樣,小男孩迷迷糊糊地進入了決賽。
決賽的對手比小男孩高大、強壯許多,也似乎更有經驗。有一度小男孩顯得有點招架不住,裁判擔心小男孩會受傷,就叫了暫停,打算終止比賽,判對手贏,然而師傅不答應,堅持說:“繼續下去!”
比賽重新開始後,對手放鬆了戒備,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製服了對手,由此贏得了比賽,得了冠軍。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師傅一起回顧每場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師傅,我怎麼僅憑這一招就贏得了冠軍?”
師傅答道:“有兩個原因:第一,你已經完全掌握了散打中最難的一招;第二,對付這一招惟一的辦法是對手抓住你的左臂。”
在這個故事中,小男孩的最大劣勢變成了他最大的優勢。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劣勢,在優勢麵前不要得意,在劣勢麵前也不要悲觀。隻要揚長避短,正確麵對,就能把劣勢變成優勢,獲得成功。
人的優勢和劣勢是有一定的轉變規律的,有的時候,劣勢反而會變成優勢,這就看如何把握了。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布勞恩很小的時候,就對自然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他忽然問母親:“月亮上麵有什麼東西?”
母親雖然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天文愛好者,但她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隻是鼓勵她的兒子說:“這需要你去探索。”
不久,到了布勞恩的生日,按照家族祖傳的習慣,父母應送給兒子一隻金表,但是母親卻破例送給他一架天文望遠鏡,以滿足兒子對星空的好奇心。
在母親的影響下,布勞恩從孩童時代就萌發了到其他星球旅行的幻想。當時,已經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用火箭發射登月工具的設想,有不少科學家都在設計自己的火箭。
年僅10歲的布勞恩竟然也投身於這個行列,開始模仿大人的試驗,設計起自己的火箭來。
由於布勞恩廢寢忘食地試驗火箭,把學業都荒廢了:年終考試幾門功課都不及格,險些要被學校勸退了。
一天,布勞恩買來了一本名叫《通向星際空間之路》的書,書中的數學公式多得很,他大都看不懂。老師告訴他:要弄懂這些公式,必須認真學好數理化各門基礎課。這一件事,對布勞恩觸動很大,他認識到要實現自己到其他星球旅行的理想,不學好功課是沒有希望的。
布勞恩暗下決心,要學好各門功課。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到學期末時,他的各門功課的成績都提高了很多。
後來,布勞恩畢生都從事於火箭和宇航技術的研究,是美國發展航天事業的關鍵人物,曾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職務。
比爾·蓋茨、斷臂的小男孩、布勞恩都沒有把分數當作實現理想的必備條件,但他們都依靠自己的勤奮、刻苦,始終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並且都實現了。分數不代表一切。學習,要靠自覺。家長重視考試分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分數畢竟是學習狀況的一種重要反映。但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愛好和理想強加到學生身上,學生有自己的優勢,有自己擅長的學科,要注意發展特長。
在孩子的成長中,高分數、好成績並不代表一切。事實上,一些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問題常常被家長忽略,它們才是孩子未來的保障。父母的目光不能隻盯在暫時的成績上,孩子要進行的是一場人生的、持久的接力賽,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隻有解決了教育的關鍵問題,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積蓄競爭力,打好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