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各展神威——各國驅逐艦集錦(2)(1 / 3)

“現代”級驅逐艦是蘇聯在冷戰高峰期間為抗衡美國海軍而建造的高性能水麵作戰艦艇,首艦“現代”號於1977年開建,1980年服役。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現代”級的建造工作,至2008年時,還有9艦在俄海軍中服役。這一款以對海攻擊為主的通用型驅逐艦,能同時對付陸、海、空三方的攻擊,至今仍在兵器排行榜中名居前列。“現代”級總體性能十分優異,具有適航性強、生存力強、隱身性好、居住性優、機動性好、作戰威力大6大特點。其中居住條件的很大改觀是該級艦較蘇聯以往戰艦的一個突破,其人均居住麵積達到軍官5平方米、士官3平方米、士兵2平方米的標準,空調和通風係統也極完善,比起居住環境極優的美國艦艇也毫不遜色。而極強的戰鬥力也是“現代”級最為引人關注的一點,多種先進武器裝備甚至令擁有世界最強大海軍的美國也難以對付。

“現代”級采用傳統的蒸汽鍋爐驅動蒸汽輪機為動力,令各國大為驚訝。在其就役的世紀西方各國水上軍艦都以燃氣輪機為主流,早就停止建造使用蒸汽輪機的驅逐艦了。蘇聯也曾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燃氣輪機軍艦即61型大型反潛艦,領先西方各國。因而重新使用蒸汽鍋爐的“現代”級也被稱為“逆時代潮流”的驅逐艦。不過,該級艦上的蒸汽動力裝置是采用多項先進技術大力改進的,既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同時又更為有效和實用。

八、“無畏”級驅逐艦(蘇)

雖然“現代”級驅逐艦大名鼎鼎,但它的強大隻體現於反艦威力,基本上不具備反潛能力,因而在作戰時離不開另一個著名的夥伴——有“大型反潛艦”之稱的“無畏”級驅逐艦。1980年入役的“無畏”級共造12艦,是一款通用型驅逐艦,但重點在反潛,其反潛裝備足以使任何潛艇感到畏懼。它與“現代”級在戰場上彼此依存,是一對“生死搭檔”。

在艦艇多用途化的優勢日益突出時,蘇聯在“無畏”級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衍生出著名的“無畏”Ⅱ級驅逐艦。由於經費原因,此款隻建成“恰巴年科”號——艘,是目前俄軍唯一的多用途驅逐艦。“無畏”Ⅱ級最大改進在武器方麵,防空、反艦導彈和火炮均換新裝,使得該艦具備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反艦能力也與“現代”級相當。而在反潛探測方麵,“無畏”Ⅱ級也換裝了更先進的設備,反潛實力更強,從而贏得了“世界反潛之王”的美譽。

日本驅逐艦

本海軍被認為是亞洲實力最強大的海軍。驅逐艦是日海軍主要的作戰艦艇,同時也是數量最多的艦種,目前共有10個級別42艘。“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旗風”級、“太刀風”級、“天津風”級、“村雨”級等都是日本擁有的現代化驅逐艦。

一、“神風級”驅逐艦

神風級驅逐艦最初僅以數字加以區別,直到1928年才有了名字。該級艦均以“風”命名。在驅逐艦設計方麵,日本人極富創新性,他們在20世紀20年代建造的一些驅逐艦的設計和武器裝備均處於世界前列。驅逐艦的主炮第一次安裝在了封閉式炮塔內,在後來的設計中炮管仰角達75°,可進行有效的防空作戰。日本的驅逐艦還安裝了一座24英寸魚雷發射管,這被視為戰艦的最高機密。“神風”意為“神聖之風”。日本海軍在1921年至1922年間訂購了九艘神風級驅逐艦,實際上是組建了一支區別之前的“峰風”級驅逐艦的第二集群。這些艦艇是日本帝國海軍第一種采用鍍鋼方式加固艦橋的驅逐艦。這使得艦身重心提高,但增加了的排水量和略微加寬的船幅(船體的最大寬度)抵消了這一點。

該級戰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果累累。1944年,4艘“神風”級驅逐艦被美軍潛艇擊沉;另有一艘在盟軍對特魯克群島的空襲中沉沒。“神風”號是同級中唯一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戰艦,1945年在新加坡投降。1946年6月,該艦在一處暗礁擱淺被就地拆解。

二、吹雪級驅逐艦

“吹雪”號是為數不多的在戰爭中幸存的日本戰艦之一。“潮”號在1944年遭受重創,被拖往橫須賀港進行修理,卻再也沒有修複好。

當吹雪級驅逐艦於1927年至1931年間進行建造時,它們引領了世界驅逐艦的發展潮流。以前,日本的驅逐艦受英國和德國設計方案的影響,但現在,日本人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其驅逐艦的設計非常先進,到二戰結束時,日本建造的“特”級驅逐艦是當時最優秀的驅逐艦之一,采用封閉式炮塔,炮管仰角可達40°,以便執行防空任務。1943年,殘存的吹雪級驅逐艦移除了X形炮塔,以便裝備更多的輕型高射炮。該級艦在世界各個戰場廣泛參戰。隻有潮號在戰鬥中幸存下來。1944年11月14日,該艦在馬尼拉灣遭受重創,被拖往橫須賀港,並在戰爭結束後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