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詩經》鑒賞舉隅(2)(2 / 2)

“遠送於野”,“遠於將之”,“遠送於南”,詩人送妹妹越送越遠,從郊外到遠方,直至到國境的南邊,這情景類似歐陽修《踏莎行》所寫“離情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但是“送君千裏,終有一別”,行人終於走了,越去越遠,詩人望著她的背影,反複地唱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瞻望弗及,實勞我心”。隨著詩人的歌聲,我們似乎看見了那個注目凝神、心痛神傷的詩人。這種畫麵,後代的送別詩中也經常出現。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6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65],“一帆秋色共雲遙,眼力不如人遠,上江橋。”[66]……

詩的最後一章用賦的手法作結,讚美那遠行的人,說她“其心塞淵”,心地是那樣誠實;說她“終溫且惠,淑慎其身”,態度溫和恭順又善良。說她常用懷念先人來提醒自己,互相勉勵,永不相忘。這一章起了交代兩人之間之所以感情深厚、依依不舍的原因,在章法上也避免了平直。

王風·君子於役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饑渴?

這是《王風》中的一首民歌。《王風》產生於東周王畿一帶,這一帶地區的兵役、徭役十分繁重,僅見於《左傳》記載的就有桓王二年的虢公伐晉、桓王十三年的周師伐鄭、襄王三年的戎人內侵等等,《君子於役》就是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它抒發的是妻子懷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感情。

這首詩全用賦的手法,敘說著黃昏時節,一位思婦的內心感情。詩共兩章,每章頭一句都是“君子於役”,這是敘述感情發生的背景。“不知其期,曷至哉?”丈夫服役去了,妻子卻不知道他回家的日期,這是在離別的悲傷之上又加一層擔憂啊。出外服役的人啊,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第二章的這個地方換成了“不日不月,曷其有佸”?程俊英先生釋“不日不月”為“已經不能用日月來統計”[67],“曷其有佸”,是夫妻團聚的意思。這兩句在表達感情的程度上,比“不知其期,曷至哉”要深了,詩人已經由詢問、擔憂轉為埋怨在上位者的不恤民情。“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上下章各三句,描寫了一幅寧靜安謐的農村黃昏時的景色。雞群回窩歇息了,牛羊也下山了,夕陽的餘輝映照著遠近村落。但這幅動人畫麵沒有給詩人帶來歡欣,一種索寞之感襲上她的心頭:因為她的丈夫還沒有回來!眼前的景物更加觸動了離懷,因此她又一次哀哀地喟歎:“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君子於役,苟無饑渴?”丈夫去服役了,叫我怎能不把他思念!丈夫服役在遠方,一路是否忍饑寒?

這首詩全用素描的手法,淡淡幾筆,勾畫出古代山村傍晚時分的景色,在微茫的暮色中,思婦的怨悵與之融成一片,她輕微的歎息,和著晚風,顫顫嫋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使人覺得有一種感傷,有一種迷惘,在暮靄中漶漫開來,在涼風中輕輕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