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沒有坐在馬車內休息,同樣騎在高頭大馬上,查看周邊環境。
這裏沈溪還比較熟悉,不過隊伍再往西走,他對附近的景觀就變得有些陌生了,就在他蹙眉思索事情的時候,林恒策馬跟上,與沈溪並行,道:“大人,這麼走下去的話,沒半個月恐怕無法抵達寧夏鎮,那時什麼都遲了!”
林恒顯得很急切。
以沈溪看來,林恒跟著他的主要目的,便是催促他早一點兒到寧夏鎮主持大局,把軍功劃分明確,確定功歸曹雄等原三邊武將,至於晚到一步的楊一清,隻能排到後麵去。
沈溪搖了搖頭,道:“我所率大半都是步兵,兩條腿走路可沒四條腿那麼快,隻能一步步來!”
林恒試探地問道:“要不……大人先一步帶騎兵出?”
這話一出口,旁邊策馬跟在沈溪身後的胡嵩躍等人都拿眼瞪林恒……顯而易見,林恒代表的是三邊武將、尤其是剛剛平息安化王叛亂的地方軍將的利益,至於胡嵩躍等人卻都眼巴巴等著沈溪帶他們建功立業,有抵觸情緒再正常不過。
沈溪嚴肅地道:“凡事都要講個規矩……這裏已是邊荒之地,隨時都可能有賊寇或者叛軍餘孽出沒,甚至可能遭遇狄夷兵馬……若我這個主帥先一步離開大部隊,遇到戰事誰來指揮調度?”
本來沈溪很好說話,跟林恒更無芥蒂,畢竟是姻親,而且林恒還救過沈溪的命,怎麼做都不過分。但在涉及利益糾紛時,沈溪必須站到自己人的立場說話,到底跟他出征的不是林恒所部,而是胡嵩躍和荊越這些老部下和信任他的將士,這些人才是他能憑靠的力量。
林恒到底有些頭腦,知道自己犯了眾怒,趕緊行禮賠罪:“大人請見諒,末將太過心急了!”
“無妨!”
沈溪一抬手,看著遠處說道,“雖說不能離開本部人馬,早一步進寧夏鎮,但接下來加緊行軍倒是可以的,每日行軍八個時辰,爭取大軍用七天時間進寧夏……本官能做的,也就這麼多了!”
……
……
延綏鎮駐地榆林衛到寧夏鎮城,距離大概為八百裏,能在七天時間裏走上八百裏,在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是急行軍。
沈溪也在琢磨這個問題,楊一清如何在這麼短時間內便從京師趕到前線的?畢竟那是兩千多裏路,用一個多月時間趕到,簡直是匪夷所思。
或許是受軍功驅使,不過從中也讓沈溪看到楊一清卓絕不凡的能力。
行軍兩天,走了大概二百五十裏路,士兵們已叫苦不迭。
這可說是走得最急的一段,駐軍後士兵們趕緊找地方休息,甚至連晚飯都顧不上吃。按照他們的想法,行軍路上有的是時間吃幹糧順帶喝水,一旦停下來,最好是盡快找到地方睡覺,以緩解疲勞。
而軍中最辛苦的,莫過於那些行軍一日後,還要輪值守夜的士兵。好在沈溪定下輪換製度,守夜官兵主要從騎兵中調派,以百人為一班,每一個時辰換一班,如此一來可最大限度保證士兵休息時間。
不過,具體實施的效果沒想象的那麼好,畢竟班次多了,意味著被折騰起來守夜的人也多。
夜深人靜,沈溪在中軍大帳繼續查閱公文,不時寫寫畫畫。
他的營帳總會亮燈到黎明,這樣無形中給士兵們增加了一種信心——看看,連沈大人都沒睡,我們有什麼道理偷懶?
但沈溪的情況顯然跟這些士兵不一樣,他有戰馬代步,累了可以回馬車休息,而且最重要的是身邊有人為他捏腰捶腿。
這一路,李衿自己也很辛苦,到底是一介女流,卻在沒有減震的馬車裏顛簸,一路跟著大軍從宣府往寧夏,沈溪心裏很過意不去。
這天晚上,林恒又迫不及待進沈溪營帳催促行軍。
或許是察覺沈溪對他的態度與以往不同,盡管林恒心裏很著急,也隻能假借問詢情報的名義,到中軍大帳來催促。
“……林將軍,我說過了,行軍切不可操之過急,若士兵太過疲累,路上遭遇危險時便會力不從心。你盡管放心便好,這次軍功我一定幫你們爭取,畢竟楊巡撫晚一步進城,並未參與到平叛戰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