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者,國之大事
【原文】
兵者①,國之大事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③也。
【注釋】
①兵:本義為兵械。《說文》:“兵,械也。”後逐漸引申為士、軍隊、戰爭等。這裏作戰爭解。
②國之大事:國家的重大事務。
③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細審察,謹慎對待。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釋譯】
孫子開篇就提出了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他對君王將相提出:對待戰爭,必須有對國家、黎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強調在開戰之前,要有戰略意識和全局觀念,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地研究、認真地謀劃,以便製訂正確的迎戰措施和作戰計劃;並應隨時加強軍隊訓練,培養精兵良將,以免在戰爭來臨時對國家和軍民造成災難。曆史的經驗也表明,戰時要審慎地對待戰爭,平時要加強對戰爭中各個因素的研究,防患於未然。
不重視戰爭,招致國破家亡的事例屢見不鮮。五代時,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平時縱情詩酒,沉溺聲色,疏於政務,對戰爭及國家大事一概不問;既不諳事,又不識人,輕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間計,殺害了自己能征善戰的大將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軍壓境之時,束手無策,最後隻好光著身子自縛請降。這位未識幹戈的君主,終釀成了國破家亡的千古之恨,山河易色之悲,讓人深思。
二經之以五事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②者,令民與上同意,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③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④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⑤。
【注釋】
①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經,量度,即分析。校,比較。句意為需從五個方麵來分析、比較雙方的謀劃,以探索戰爭的情勢。
②道:道路。此處指政治開明。
③時製:季節更替。
④死生:死,不可攻守進退之地。生,可以攻守進退之地。
⑤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曲,軍隊編製。製,指揮號令。官道,各級官吏之職責與管理。主用,軍需配備與使用。
【譯文】
所以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麵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劃,以探求對戰爭情勢的認識。這五個方麵,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才,五是法製。所謂政治,就是要讓人民認同、擁護國君,使人民願為國君不顧危險,出生入死;所謂天時,是指晝夜、晴雨、寒冷、酷熱、四季更替;所謂地利,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要與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與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和弊端;所謂將領,就是要求將帥足智多謀、賞罰分明、愛護部屬、勇敢果斷、軍紀嚴明,以樹立良好的威信;所謂法製,就是指軍隊之組織編製的設立、各級將吏的統轄管理和職責分工、軍需物質的供應和掌管。
【釋譯】
孫子強調戰爭是國家最大、最重要的問題,對於戰爭決策必須全麵而認真權衡。由此他提出了“五事”、“七計”。就五事而言,要求用兵之前要從五個方麵來分析研究勝負的情況,第一是政策是否符合人心,天氣是否適宜,地理環境是否有利,是否有德才兼備的將才,隊伍的組織是否職責明確、製度嚴明,這五個方麵是判斷戰爭勝負的最基本條件,也是戰爭謀劃中不可不考慮的因素。
三主孰有道
【原文】
主孰有道①?將孰有能②?天地孰得③?法令孰行?兵眾孰強④?士卒孰練⑤?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⑥。
【注釋】
①主孰有道:指哪一方的國君施政清明。
②將孰有能: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
③天地孰得: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
④兵眾孰強:哪一方的兵械鋒利,士卒眾多。兵,此處指的是兵械。
⑤士卒孰練:哪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練,嫻熟。
⑥吾以此知勝負矣:我根據這些情況來分析,即可預知勝負的歸屬了。
【譯文】
哪一方的國君施政清明,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哪一方能占據較有利的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有效的貫徹執行,哪一方的武器裝備更為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更為公正嚴明,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判斷勝負的歸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