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始計篇(2 / 3)

【釋譯】

孫子提出了用兵之前,決定勝負的五個基本因素,而要詳細剖析這五個基本因素,探索戰爭的勝負形勢,還要從“七計”中去推斷。首先要看一個國君的政策是否能上下一心;其二要看雙方的將帥誰的素質更好、才幹更高;其三要看是否占據了更有利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地利環境;其四要看軍隊的紀律是否嚴明,其五要看武器的裝備情況;其六要看部隊是否訓練有素,具有戰鬥力;最後要看獎懲是否公平。對這七計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才能判斷誰具備勝利的條件,誰將獲得戰爭的勝利。

四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原文】

計利以聽①,乃為之勢②,以佐其外③。勢者,因利而製權④也。

【注釋】

①計利以聽:計利,計謀有利。聽,聽從,采納。

②乃為之勢:乃,於是、就的意思。為,創造、造就。之,虛詞。勢,態勢。此句意謂造成一種積極的軍事態勢。

③以佐其外:用來輔佐他對外的軍事活動。佐,輔佐、輔助。

④因利而製權:因,根據、憑依。製,決定、采取之意。權,權變,靈活處置之意。意謂根據利害關係采取靈活的對策。

【譯文】

除了采納有利的作戰方略,還要設法造“勢”,形成一種積極的軍事態勢,以輔助戰爭的進行。所謂“勢”,是指根據有利於自己的條件,靈活機動,采取相應的對策。

【釋譯】

在戰爭中,有利的計策是取勝的關鍵,然而,計策不能單獨發生作用,因為計策是隱蔽的,需要有相應的環境、條件才能充分發揮效力。因此,作戰主體要根據戰爭需要,采取多種對策,以造就一種對我軍有利的形勢,使戰爭得以順利進行。

五兵者,詭道也

【原文】

兵者,詭道也①。故能而示之不能②,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速,遠而示之近。

【注釋】

①詭道也:詭詐之術。詭,欺詐,詭作。道,學說。

②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示,顯示。即言能戰卻裝作不能戰的樣子。

【譯文】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因此需要做到:能戰卻裝作不能戰,想攻卻裝作不想攻,想進攻近處,卻裝作要進攻遠處,要進攻遠處,卻裝作要進攻近處。

【釋譯】

孫子全部作戰之思維,是以“奇襲”為經,以“詭道”為緯交織而成。“奇和詭”的思想貫穿《孫子兵書》全文。曆史的經驗表明:兵需用詐,兵不厭詐。戰爭中,敵我雙方為了掩蓋各自的目的和企圖,遂以各種假象迷惑敵人,誘騙對方,造成敵人的錯覺,使之摸不清行動者的真實意圖。這是一種鬥智的作戰指導思想。在戰爭中,沒有仁義、誠實可言,隻要有利於戰勝對方,可以不擇手段。不識詐,勢將誤入圈套;不用詐,則難以爭取主動。

戰國時要離擊劍,他的個子雖然瘦小,卻戰無不勝。伍子胥向他請教,要離說要想戰勝對方,先要向敵人顯示出自己的不能,讓敵人驕傲,再讓自己漏洞百出,讓敵人認為有機可乘,生出輕敵之心,等他放鬆自己的時候,再突然進攻,使之猝不及防。可見,他深刻理解了孫子“詭道”的精髓。

六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原文】

利而誘之①,亂而取之②,實而備之③,強而避之④,怒而撓之⑤,卑而驕之⑥,佚而勞之⑦,親而離之⑧。

【注釋】

①利而誘之:利,此處作動詞用,指貪利的意思。誘,引誘。意謂敵人貪利,則以利來引誘,伺機打擊它。

②亂而取之:亂,混亂。意謂對處於混亂狀態的敵人,要抓住時機予以進攻。

③實而備之:實,實力雄厚。指對待實力雄厚的敵人需嚴加防備。

④強而避之:麵對強大的敵人,當避其鋒芒,不可硬拚。

⑤怒而撓之:怒,易怒而脾氣暴躁。撓,挑逗、擾亂。意謂如果敵人易怒,就設法激怒之,使之喪失理智,臨陣作出錯誤的決策,導致失敗。

⑥卑而驕之:卑,小、怯。意謂敵人卑怯謹慎,應設法使其驕傲自大,然後伺機破之。也有另一種解釋,是說己方主動卑辭示弱,給人造成錯覺令其驕矜。

⑦佚而勞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勞,作動詞,使之疲勞。意謂敵方安逸,就設法使它疲勞。

⑧親而離之:親,親近、團結;離,離間、分化。此句意謂如果敵人內部團結,則設計離間、分化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