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行軍篇(2 / 3)

【注釋】

①絕澗:指兩岸峻峭、水流其間的險惡地形。

②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間低窪的地形。

③天牢:牢,牢獄。天牢即是對山險環繞,易進難出之地形的描述。

④天羅:羅,羅網。指荊棘叢生,使軍隊進入後如陷羅網而無法擺脫的地形。

⑤天陷:陷,陷井。指地勢低窪、泥濘易陷的地帶。

⑥天隙:隙,狹隙。指兩山之間狹窄難行的穀地。

⑦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意謂對於上述“絕澗”等“六害”地形,我們要遠離它、正對它,而讓敵軍接近它、背靠它。

⑧軍旁有險阻:險阻,險山大川阻絕之地。

⑨潢井:潢,積水池。井,指出水之穴地。

⑩葭葦:蘆草,此處泛指水草叢聚之地。

必謹覆索之:一定要仔細、反覆地進行搜索。謹,謹慎。覆,反覆。索,搜索、尋找。

此伏奸之所處也:指“險阻”、“潢井”等處往往是敵人伏兵或奸細的藏身之處。

【譯文】

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它、遠離它,讓敵人接近它。而行軍路上遇到險山大川、窪陷、水草叢聚之地,一定要仔細、反覆地進行搜索,因為這裏往往是敵人伏兵或奸細的藏身之處。

【釋譯】

行軍作戰時,遇到地勢不開闊,難進又難退的地方,必須趕緊離開,不然會導致兵折將損,全軍覆滅。這裏孫子強調的是重地利的原則,闡述在地方位置的選擇上,要明利弊。1863年5月初,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發兵四川,由花園津至德昌、馬道子,得知渡口有清軍及地方勢力把守,於是派澆冕寧、越崔,於14日到緊打地(今主順場)。其間左有鬆林小河、右有先鴉漩河,前麵更有洶湧的大渡河。山高水急,峭壁絕澗,凶險異常。遇到這種不利的地形,本應迅速離開,但石達開由於當夜妻子產下一子,犒賞三軍,休息3日。石達開的延緩,使清軍雲集,占據險隘,拆去索橋。致使其最後全軍覆沒。

四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原文】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①;辭強而進驅者,退也②;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③;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④;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⑤;半進半退者,誘也⑥。

【注釋】

①辭卑而益備者,進也:敵人措辭謙卑恭順,同時又加強戰略,這表明敵人準備進犯。卑,卑謙、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

②辭強而進驅者,退也:敵人措辭強硬,在行動上又示以進攻的姿態,這是表示其準備後撤。

③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輕車,戰車。陳,同“陣”,即布陣。句意為戰車先出而擺在側翼,是在布列陣勢。

④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敵人還沒有陷入困境,卻主動前來請和,其中必有陰謀。約,困屈、受製之意。

⑤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敵人急速奔走、擺開兵車陣勢,這是想與我進行作戰。期,期求。

⑥半進半退者,誘也:似退非退,是為了誘我進入圈套。

【譯文】

敵人措辭謙卑恭順,同時又加強戰備,這表明敵人準備進犯;敵人措辭強硬,在行動上又表示出進攻的姿態,這是其準備後撤;戰車先出而擺在側翼,是在布列陣勢。敵人還沒有陷入困境,卻主動前來請和,其中必有陰謀;敵人急速奔走、擺開兵車陣勢,是想與我作戰。敵人似進不進,似退不退,是為了誘我入圈套。

【釋譯】

這是指敵人想進攻而施用的陰謀詭計,我方一定要加強戒備,切不可上當。笑為其表,刀為其裏,退為假象,進是本質。指揮作戰,一定要眼光敏銳,決不可為假象迷惑,上當中計,導致失誤。

在銷售中利用“辭卑而備者”,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兵非益多也

【原文】

兵非益多①也,惟無武進②,足以並力、料敵③、取人而已。無惟無慮而易敵④者,必擒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