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衢地則合交
【原文】
是故散地則無戰①,輕地則無止②,爭地則無攻③,交地則無絕④,衢地則合交⑤,重地則掠⑥,圮地則行⑦,圍地則謀,死地則戰⑧。
【注釋】
①散地則無戰:在散地上不宜作戰。
②無止:止,停留、逗留。無止,即不宜停留。
③爭地則無攻:遇到爭地,我方應該先行占據;如果敵方已先行占領,則不要去與強敵爭奪。
④交地則無絕:絕,隔斷、斷絕。
⑤衢地則合交:合交,結交。
⑥重地則掠:掠,掠取、搶掠。
⑦行:迅速通過。
⑧死地則戰:軍隊如進入“死地”就必須奮勇作戰,死裏逃生。
【譯文】
因此,處於散地就不宜作戰,處於輕地就不宜停留,遇上爭地就不要勉強進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搶掠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謀脫險,處於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釋譯】
孫子曰:按照用兵的法則,兵要地理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是散地。進入敵國淺近縱深作戰的地區,是輕地。我軍得到有利,敵軍得到也有利的地區,是爭地。我軍可以往,敵軍可以來的地區,是交地。三國交界、先到就可以得到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是衢地。深入敵境、遠離城邑的地區,是重地。行於山林、險阻、沼澤,凡是難於通行的地區,是圮地。進入的道路狹隘、退歸的道路迂遠、敵軍能夠以其少擊我之多的地區,是圍地。迅速奮勇作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勇作戰就隻有死亡的地區,是死地。因此,散地,不宜作戰。輕地,不宜停留。爭地,不要在被動情況下進攻。交地,部隊的聯係不可斷絕。衢地,則應結交諸侯。重地,就要掠取。圮地,就要迅速通過。圍地,就要運謀設計。死地。就要奮勇作戰,死裏求生。
孫子在此說明了廣泛結交鄰國,爭取盟國的益處,強調要親仁善鄰,反對到處樹敵,以便長遠發展。
二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原文】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①,眾寡不相恃②,貴賤不相救③,上下不相收④,卒離而不集⑤,兵合而不齊⑥。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⑦。
【注釋】
①前後不相及:前軍、後軍不能相互策應配合。及,策應。
②眾寡不相恃:眾,指大部隊。寡,指小分隊。恃,依靠。
③貴賤不相救:貴,軍官。賤,士卒。
④上下不相收:收,聚集、聯係。
⑤卒離而不集:離,分、散。集,集中。言士卒分散難以集中。
⑥兵合而不齊:雖能使士卒集合在一起,但無法讓軍隊整齊統一。
⑦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合,符合。動,作戰。止,不戰。
【譯文】
從前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夠使敵人前後部隊不能相互策應,主力部隊和小部隊之間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上下隔斷無法聚集。至於我軍,則是見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
【釋譯】
孫子在這裏提出了“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戰爭指導原則。他認為高明的將帥應該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時機采取行動。他們采用各種計謀使敵人力量分散,處於支離破碎的不利狀態,並審時度勢,根據戰爭的形勢,進退有度,攻守有法,從而符合整體戰爭有利的原則。
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東吳陸遜率30萬大軍攻合肥,正值酷暑,人馬多生疾病,陸遜打算撤退,但他絲毫不露聲色,仍然讓軍隊在營外種豆菽,自己和諸將在轅門外射箭取樂,令諸葛瑾整頓船隻,張揚聲勢,顯現出要向襄陽進發的態勢。對此,魏軍捉摸不透,正在揣測謀動之際,東吳分三路大軍已安然撤回。魏主曹睿歎道:“陸遜用兵,不亞孫吳”。“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陸遜可謂深諳此道。
三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原文】
兵之情主速①,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②,攻其所不戒也。
【注釋】
①兵之情主速:情,情理。主,重在、要在。速,迅速、疾速。
②由不虞之道:由,經過、通過。不虞,不曾料想、意料到。
【譯文】
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候,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釋譯】
用兵貴在神速,這是孫子著名的軍事思想,這裏主要強調一個“速”字。俗話說,時間就是戰鬥力,隻有爭取時間、抓住戰機,才能速戰速決,殲敵製勝。用兵作戰,貴在迅雷不及掩耳,使敵猝不及防。我軍如以破竹之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方能速戰速決,一舉獲勝。因此,孫子一向主張用兵神速,行動要快,行軍、攻擊都使敵人意料不到,來不及防範。古今中外在戰役和戰鬥上都要求爭取速決,即使在戰略上,進攻的一方也要求速決,因此,孫子這一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王。劉邦被封往巴蜀、漢中,心中非常不滿,但在向漢中進發時,他下令燒毀了沿途的棧道,意在告訴項羽,他以後不出去了。4個月過後項羽陷入了與齊王田榮的戰爭,無暇西顧。劉邦決定北上,還定三秦。明裏命樊噲遣1000兵員去修複棧道,限一個月完成。雍王章邯認為綿延數百裏的棧道,就是用一年都難以修複,於是不加防範,不久,關中三王被消減。漢軍神速,原來是韓信暗中發現陳倉有一條小道可通中原。於是揚言修複棧道,以迷惑項羽和章邯,而大軍從小路晝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至大散關,使章邯成為甕中之鱉。
四深入則專
【原文】
凡為客之道①,深入則專②,主人不克③;掠於饒野④,三軍足食。
【注釋】
①為客之道:客,客軍,指離開本國進入敵國的軍隊。
②深入則專:專,齊心、專心。
③主人不克:即在本國作戰的軍隊,無法戰勝客軍。主,在本地作戰。克,戰勝。
④掠於饒野:掠取敵方富饒田野上的莊稼。
【譯文】
在敵國豐饒的田野上掠取糧食,全軍上下的給養就有了足夠的保障。在敵國境內進行作戰的一般規則是:深入敵國的腹地,我軍的軍心就會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
【釋譯】
孫子主張深入敵國腹地作戰。他認為越深入敵境,越能使士兵心智專一,聽從指揮,勇往直前;在富饒的地區作戰,還可以容易獲得供給,為戰爭勝利取得必要的保障;深入腹地,可以通過提高士氣、巧設計謀來戰勝敵軍。
公元409年4月,東晉劉裕率10萬大軍,深入南燕境內的浪牙。南燕征虜將軍公孫樓主張堅守號稱“齊南天險”的大峴山,阻敵深入,挫其銳氣,而國主慕容超主張放晉深入,再以精銳之師出擊。南燕的縱敵深入,使晉軍順利地越過天險,一到平川,到處都是成熟的莊稼,晉軍因此輕易地解決了缺糧之憂。當劉裕軍至臨朐,慕容超親率9萬大軍迎戰。晉軍前鋒迅速攻占城南之區蔑水,直攻臨朐,城中空虛,一攻即破,慕容超逃向廣涸。劉裕乘餘威攻破廣涸,慕容超被活捉處斬,南燕亡。
五連兵計謀,為不可測
【原文】
謹養而勿勞①,並氣積力②,運兵計謀,為不可測③。